成都古建筑
汶川大地震雖然給成都及其都江堰帶來了影響,但成都和都江堰的古建筑損壞不多,例如二王廟之類正在抓緊加固和修葺,所見古建筑至今依然魅力不減。
成都的古建筑給人印象至深的是它們的平民化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聞名遐邇的杜甫草堂當數其中典范了。史載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辭官舉家遷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筑一茅屋,從此過上了貧瘠而又平凡的田園生活,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詩作也不斷問世。當年杜甫草堂是由親朋好友出資,杜甫自己親自在屋前屋后打理、挖井、種花,形成簡樸而幽靜的民居。之后被歲月摧毀。現在再現的茅屋雖是當代人復制,但都保留了當時唐代的建筑風格以及川西民居的特點。幾間茅屋為流水和草木環繞,未曾上漆的木頭和屋頂檐墻上的茅草,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和溫馨。設施極其簡陋的草屋,布局十分簡單,而院落里的鮮花草木,則又使這里充滿了農家氛圍。自然,清苦,但更接近土地。現如今的草堂,已不僅僅是一處民居了,作為游人必至的杜甫草堂博物館,周邊原有的建筑,小徑,綠樹和河流全數都規劃統一于此,杜甫原居則成了核心,它也成為中國詩歌文化的一個博物館和殿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意境猶在,在偌大的紀念場所徜徉之余,到杜甫的茅屋再去親身感受一番,也是一種雅趣。
武侯祠則是成都另一個著名建筑。它也是集武侯祠堂及周邊建筑和園林融于一體的一個游覽去處。武侯祠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三國時期,武侯祠層層殿宇十分緊湊,令人有肅然之感。人物塑像也是栩栩如生,威嚴和藹生動體現。武侯祠主要是為紀念諸葛亮而興建。足見成都人對諸葛亮的推崇。它和成都的其他寺廟、祠堂、故居等一樣,都充滿了一種民俗之樂,也展示了成都建筑的平民色彩。
在成都最令人驚嘆的是金沙遺址。這個遺址位于成都西郊,當屬新世紀中國大陸第一個最有價值的發現。這一重大發現最初是在挖掘下水管道時發現了大量的骨質物、圓形石器、石人和銅器等,之后不斷考證以及結合上世紀曾發現的黃忠村遺址等,充分證明大約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這里就是古蜀國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甚至很有可能是古蜀王國的都邑所在。其他暫且不論,由此發掘的一些大型建筑的遺址,氣勢和規模都超出人們對當時的想象,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藝也值得玩味。金沙遺址博物館雖是在2001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原地所建,但其建筑本身也設計平和,有親近感。館內兩個最主要的建筑外形一方一圓,設計精巧。
筆者對成都古建筑還有一個印象頗深之處,則是寬窄巷。寬窄巷將原有的明清民居改建得很有特色,一處十分平民化,民宅門面似乎依然破舊,但還原了當年的面貌和氣勢,各類小吃隨巷一側擺開,游客和市民隨意品嘗,其樂融融。另一處則顯高雅一些,咖啡廳文化展也引人入勝。這與上海的新天地相比,似乎又增添了不少市民的氣息,也許世俗了點,但也更生活化。
都江堰堪稱成都最著名的古建筑。這樣一項大型水利工程,也讓我直接感受到一種親民的氣息。自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以來,這項工程受到了后世兩千余年的愛惜守護,亦不斷造福子孫后代。這一建筑項目也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了濃彩重墨。其渠首工程由“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大部分構成,其中魚嘴分水堤長約3000米,最寬處約300米,內外分江實行無壩引水。飛沙堰歷史上用籠兜卵石堆砌而成,十分堅固,現已改用混凝土筑成。內江總干渠在寶瓶口下段,是李冰當年所興建,細分為河、渠、溝,形成有序的灌溉網絡,福澤蜀地。而今二王廟雖遭地震破損,但加固之后,將重新屹立于山間,其依山而建,負山抱水,規模宏大,布局設計嚴謹,建筑古色古香,頗有氣派。而伏龍關,雄踞離堆之上,巍巍氣勢,殊引人注目。此外古城墻、奎光塔乃至由清代邑人何先德夫婦捐建的李橋(又名安瀾橋),都頗值關注,在震后愈顯珍貴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