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宋城市文化對比
提到唐宋兩朝,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繁榮昌盛,軍事強大,但我們今天從唐宋兩朝的城市文化入手,帶大家感受唐宋兩朝的魅力。
唐代市坊文化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統一的朝代,社會穩定,統治者對于基礎建設的修繕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商品經濟比以往繁榮,也因此唐朝商人的地位比以前也有所提高,出現了全民經商的局面。
“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門。借問屋中人,盡去做商賈”
可見唐朝商業活動的頻繁,農商業相結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釀酒業,榨油業,手工業等等,他們或者形成一種商業模式,大部分的農民都以去集市的形式,也就是通過擺攤的模式,將自己制作的商品出售出去。
唐代市坊文化的發展決定著唐朝城市建筑的風格,唐朝人民經濟的主要模式,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方面。
在《太平廣記》記載: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在長安,有賣魚肉的攤子,在沿海地區還有專門的魚肆。對于水果,也有專門的水果市場,“嘗客游至華陰市,見賣瓜者,買而食之”,這其實就比較有畫面感了,一個道士游行到華陰,看到路邊上有賣瓜的人,便買而食。對于主食,則一般都會在小攤或者是店里買到,而這種主食的買賣,因為成本比較低,一般都以擺攤或者以小推車的形式來進行交易,這些都有記載。
而唐代市坊經濟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坊市制,將住宅區和商業區分離,商業區便是市民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也便是擺攤方式的集市,這種方式,方便了官府的管理,又利于城市的管理,而專門的商業區,也成為人們專門進行采購的場所。
唐代商品經濟繁榮,發展較為迅速,尤其是尋常百姓,為了生計均將自己的手工藝品,食物等出售,他們因為節省成本,往往以擺攤的形式,久而久之,人們也逐漸適應這種市坊小食,讓人感覺有鄉土氣,更有一種親切感。
宋代市坊文化的發展
宋朝經濟最主要的表現便是市井經濟的繁榮,不但城市得到發展,還興起了多個商業市鎮。并且打破了唐代以來坊市的界限,也就是商業區和居民區開始混合,居民再也不用為了逛街而專門去商業區。宵禁制度的打破也促進經濟的發展,宋代居民開始有了夜生活。
這個夜生活更像是我們的夜市,不僅有種類繁多的商品,還有酒肆茶肆的開放,戲曲文化的發展,瓦肆勾欄等娛樂場所,這個城市也更加多元化。
像是我們從文學作品中看到的宋朝的市場形態,武大挑著擔子賣炊餅。最為直觀,最能體現宋代商品經濟,市民經濟發展的便是清明上河圖,展現東京汴梁的酒樓茶肆,街鎮繁華,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市井小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逛街買賣。
唐宋城市文化對比
比較一下唐宋兩代的都城,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兩類都市格局和它們呈現的不同氣象。
唐代長安城的都市布局非常嚴整,而宋代的開封,相對來說商業氣氛比較濃重。唐代的居民住宅區基本上是坊式的結構,在某種意義上接近于封閉的小區。而宋代城市的結構,大體上是一種長巷式、街區式的布局,是一種開敞式的氛圍。
南宋的“行在”臨安也是如此。描繪宋代都城繁華景象的筆記之類文學作品有很多,也有存世的著名畫卷,比方說描寫北宋后期東京開封都市風貌的《清明上河圖》,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對于南宋都城臨安,當時的筆記如《夢粱錄》《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勝錄》等等,都敘述了杭城內外的市井繁華景象:“杭城之外城,南西東北各數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足見杭城繁盛耳。”
無論是如今的夜市還是市坊文化,都和唐宋時期的市民經濟有所關聯。尤其是在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打破了唐代以來的坊市制度,加上瓦肆勾欄等娛樂方式的產生,對于現在的市坊文化和夜市有著很大的借鑒作用。
同時,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雖然是商業模式從古至今,但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符號,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將這種方式不斷傳承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