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傳統建筑防潮防腐
嶺南南臨南海,北臨五嶺。嶺南形成了不同于正統北方中原文化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以當地南越文化為基礎,與中原文化穩定了荊楚文化等周邊地區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長期交流與整合,形成了具有地域風格的地區文化。嶺南文化是一種原始、多樣、感性、非正統的世俗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建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嶺南原有的千欄結構建筑模式在與嶺北吊梁結構建筑模式的碰撞中逐漸減少。北宋時期,廣東省一些文化發達地區的木結構建筑技術已經成熟,嶺南獨特的木結構建筑體系也逐漸形成。與其背景文化一樣,嶺南的木結構建筑體系受到中原正統體系的影響,但并不完全受其約束。
從整體特點來看,嶺南建筑木結構的梁架以北方提梁為主,具有地方穿斗的特點。在具體的結構實踐中,不僅有地方建筑的獨特實踐,如揭陽宮大成殿的五臟,而且許多建筑仍然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建筑形式和實踐,這在中原宋元以后的建筑中很難找到。光孝寺大雄寶殿前的月臺保持著左主右賓的雙階制;廣州南海神廟山門保持東西古制。所有這些都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貴歷史資料。這些古老的建筑形狀和木結構實踐對中國建筑史具有更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
蜿蜒的五嶺不僅阻擋了西北地區的寒潮,而且使南海的暖流不易散去,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屏障。
然而,嶺南溫暖潮濕的氣候使這些傳統木結構難以長期保存。如果木質建筑的構件長時間接觸高濕度空氣,或經常被雨水沖洗,就會腐爛和蛀蟲。例如,據《封開縣文物志》記載,廣東開封縣漁澇鎮大梁宮成立于唐代,經歷了明成化、清道光等時期的多次重建,但現在只有大殿。整個大殿古風盎然,是明代原構,具有較高的古建文物研究價值。如今,由于潮濕和早蛀,唯一的大殿也面臨倒塌,現狀令人擔憂。由此可見,防潮防蟻技術對保護嶺南傳統木結構建筑極為重要。
嶺南傳統木結構建筑防潮防腐措施
我們知道嶺南傳統建筑的防潮、防腐、防白蟻是統一的,作者認為應遵循以下思路:
分析環境,改善環境。
要分析周圍環境中對建筑物防潮防蟻的不利因素,如是否有排水通道堵塞,是否有適合白蟻巢穴的土堆和枯木,盡可能改善建筑物周圍環境,創造干凈、通風、干燥的環境,杜絕白蟻巢穴生長的生態環境。
2.利用藥物增強效果。
采用現代防潮、防白蟻藥物,對古建筑構件進行處理,可有效延長古建筑防潮、防白蟻的使用壽命。有些藥物既有防潮又有防蟻作用,如CCA、因此,在處理木構件藥物時,可以統一考慮,以節省藥物和時間。同時,還應注意藥物的處理方法、浸漬法、噴霧法或刷法,根據現場情況、施工組織、成本要求確定方法的選擇。
當然,木構件的藥物處理應在建筑木構件加工后進行,防潮防蟻藥物處理后進行建筑結構加工,避免藥物重復處理或藥物故障。
發揚優勢,彌補劣勢。
嶺南傳統木結構建筑本身在許多方面形成了適應防潮、防腐、防白蟻的建筑形式。按照不改變原狀的原則進行修復,發揚了嶺南傳統木結構建筑形式在防潮、防腐、防白蟻方面的優勢。同時,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和材料來彌補防潮、防腐、防白蟻的缺點,可采取以下措施:
(1)材料措施。材料包括鋼筋混凝土、新型防水卷材和優質木材。
(2)結構措施。主要是通風死角和易積潮節點的結構,使這些結構易通風,不易受潮。
(3)機械措施。利用現代機械通風,增強防潮效果,事半功倍。
加強管理,正常使用。
傳統建筑修復完成后,還需要加強管理,使建筑處于正常使用狀態。定期檢查和清潔,及時發現問題,消除腐蝕細菌和白蟻的倪,盡可能延長傳統建筑的使用壽命。
嶺南傳統建筑防潮防腐實際工程分析-洪秀全故居修復
洪秀泉故居位于廣東省花都市郊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和花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自1959年開放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數十萬觀眾,在花都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洪秀全故居包括洪氏宗祠、洪秀全故居和書房閣。當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后,清政府來到這里進行大規模清潔,燒毀了這里所有的房子,只剩下幾堵燒焦的墻。1961年,政府以當地客家房屋的形式恢復了現有建筑。總建筑面積約920平方米,均為磚木結構。除洪氏祠堂的墻壁為青磚外,其余均為泥磚墻。由于建筑恢復時間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所以選擇材料特別簡單,質量差,檁條薄,瓷磚薄,經過幾十多年的風雨侵蝕和97年的大雨災害,故居建筑損壞非常嚴重,瓷磚漏檁條發霉,墻體開裂,泥磚風化嚴重,建筑瀕臨倒塌。為保護這一重點文物,必須進行緊急搶修。
1.修復前對故居的調查
故居書房閣是嶺南居民典型的三間兩廊式,是洪秀全小時候受過教育的地方。東面課堂的裝飾與現代教室相似。一張老師的桌子和十幾張學生的桌子排列整齊。據估計,天井左側是教師臥室,右側是廚房。教室入口墻左右兩側有一排古綠色通花粉釉磚,具有嶺南特色。故居前有一對石獅,形狀一般,經過多年的風雨,五官已經模糊。
(1)書房閣受潮損壞如下:
a)墻基數行泥磚由于潮濕,已造成磚體失強呈粉狀,用手一碰,即像粥一樣掉下來;
b)大廳檁條底多處發現裂縫,最長1.5米,最寬1厘米;
c)南廊東西墻也發現了幾條裂縫,長2.0米;
d)書房閣瓦面檁條金字架材料小,質量差,瓦面太薄,漏水多。木材發霉,金字架斷裂;
e)南廚房屋頂漏水最嚴重,屋頂一角的檁條發霉折斷倒塌,現在用幾根木條支撐。門窗也發霉了。
洪秀全的日常生活和飲食房屋是一排六間泥屋。西面的第一個泥屋是洪秀全居住的地方。現在他的肖像掛在墻上。第二個泥屋是洪秀全的父母住的,現在還沒有對外開放。六間泥屋的墻上沒有窗戶。關上門后,房子又黑又瞎,沒有風。你可以想象水分積累的嚴重情況。
(2)六間泥屋受潮損壞如下;
a)墻基因潮濕而粉狀脫落;
b)東西縱墻扭曲變形大,前后橫墻向外傾斜,上下兩端相差10~20cm,導致縱橫內墻嚴重開裂,裂縫呈持續發展趨勢;
c)故居瓦面漏水嚴重,尤其是后檐部分,瓦面過薄,導致檁條、檐口發霉;
d)東面的泥屋瓦面倒塌,只靠幾塊木頭支撐。
洪氏祠堂也是三個問題和兩個走廊。雖然門口的石柱和青石板雕塑很簡單,但它們具有嶺南特色。人口大廳有一個大的木制屏幕。繞過木制屏幕是兩邊的走廊。大廳里有四根柱子,上面掛著洪秀全使用的文具、武器和農具。
(3)宗祠如下:
a)裝修和裝修都很簡單,墻上的青磚縫比例太大,彩畫已經脫落,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
b)祠堂的墻壁是青磚,所以風化程度不如書房閣和六問泥屋高,但長滿了苔蘚;
c)由于地基下沉,左墻略有拉裂,向南傾斜;
d)祠堂前后的瓷磚表面漏水,90%的瓷磚表面發霉,部分檁條發霉,東西走廊瓷磚表面嚴重漏雨,東走廊檁條嚴重發霉,檐口封檐板嚴重發霉。后屋檐部分斷裂,坍塌。
綜上所述,書房閣和六問泥屋的墻體強度和裂縫寬度均超過危房標準,已屬危房。洪氏祠堂雖然沒有前兩個損壞,但問題也很嚴重,要盡快修復。
2.修復故居
從現場調查來看,潮濕是故居損壞的主要原因。體現在:
(1)無論是書房閣、六間泥屋還是洪氏祠堂,周圍的排水系統都不完善。書房閣和洪氏祠堂的天井里沒有排水溝,兩者和六間泥屋的墻壁周圍沒有散水和排水渠,導致雨水排泄不暢,水分積聚;
(2)泥磚墻的腳太低,屋檐太短,導致雨水落地后濺起,容易濺到泥磚墻上,使泥磚潮化變質;
(3)通風條件不理想,尤其是六問泥屋,墻上沒有窗戶,完全沒有通風,水分無法帶走,加劇了泥磚墻的潮濕發霉。
根據《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復工程管理辦法》,故居的修復將嚴格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不改變原狀是指歷代建筑或重建的原狀,即根據現有的歷代遺跡,修復到一定歷史時期的法國特征、風格和技術、結構特征和材料紋理。因為這樣可以保持文物建筑歷史背景的連續性,更能反映故居的特點。
結合以上兩個因素,洪秀全故居建筑分別制定了以下修復方案。
(a)書房閣的修復方案如下:
瓦面應拆除重鋪,用直徑150的檁條代替原直徑120的檁條;
屋頂排水溝,使排水有組織排水;
屋檐改為1米;
天井應制作排水明溝和地漏,墻體周圍應設置散水和排水暗渠;
開裂扭曲嚴重的墻體應用泥磚重建;
由于地基下沉,地基應重新制作混凝土地基,同時起到防潮作用;
墻上的勒腳也要做高到400,保護泥磚墻。
(b)六間泥屋的修復方案如下:
修復墻壁、勒腳、地基、瓦面、檁條,如書房閣;
屋檐也像書房閣;
周圍地面重新鋪設,下水道重新挖掘,周圍設置暗渠;
同時,在前后屋檐下的墻壁和每棟房子的山墻上,抽出幾塊磚來打開窗戶。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改變房子的原貌,還有利于通風散潮。
(c)洪氏宗祠的修復與前兩者相似;
更換瓦面、檁條、封檐板后,按原樣重做后倒塌的前檐;
祠堂基礎不需要重建,開裂的墻體可以用環氧樹脂粘貼;
清除墻上的苔蘚,重新勾出比例合適的磚縫。墻上的彩畫應找工匠重畫;
祠堂天井應制作排水溝和地漏,與墻外重建的散水和排水溝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
屏風、博古、金鐘、門楣等幾棟建筑的木制家具應重新制作,然后按原樣涂漆。在管理方面,建議建筑物應經常開門,以促進通風。
嶺南傳統木結構建筑的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支持,一些受損的古代木結構建筑得到了修復和保護。在此過程中,采取了一些防潮、防腐措施。雖然現代建筑的防潮防腐技術相對成熟,但嶺南傳統木結構建筑的防潮防腐仍是兩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