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
中國的香爐,大概是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之一了。當筆墨紙硯成為古人不可或缺的書寫工具時,香爐便是古人精神生活上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
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熏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
宋代,焚香成為文人雅士的一大興致。讀書時焚香,作詩時焚香,撫琴時焚香……作為與烹茶、插花、掛畫并列的四藝之一,香爐自然是文人雅士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訴求。
換句話說,文人一天的書房生活,便是從這一爐香開始的。毛元淳在《尋樂編》中就有寫:“早晨焚香一炷,清煙飄翻,頓令塵心散去,靈心熏開,書齋中不可無此意味。”
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解釋焚香的作用,焚香當屬一種獨特的“氣味療法”,這是因為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從而可以利用燃燒發出的特殊氣味,起到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的功效。
那么,香味為什么有提神靜心的功效呢?這主要是與香的結構有關。在豐富的香品中,單香材就有沉香、檀香、龍腦香、安息香、零陵香、甘松香、乳香、藿香、蘇合香、降真香、金顏香、茅香、麝香等名目。可以說,根據本本草綱目的記載,這些中藥草本身具有安心提神的功效。
正是由于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蘇東坡就喜歡通過焚香靜心、治療疾病。在赴海南儋州途中他購買了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并且,他還做詩多首來講述他對焚香的感悟,“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由此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健體之功。
將香爐置于廳堂或擺于書房案頭,吟詩作畫,煮酒撫琴時點上一柱清香,裊裊輕煙升起,蕩滌塵垢,沉靜安然,這是香爐之于古人純粹而又高雅的體現。
當“生活過的更精致一點”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追求時,我們何不學著古人,從焚一爐香開始呢?
古人崇尚四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如今的現代人,這四藝,你還會哪一種呢?
可以說,一種都不會之人數不勝數。
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可不能就這么隨隨便便被丟棄了呀!
能欣賞香道的人,必是內心有一定修為之人,否則,根本坐不住。靜下心來細細品位或精致或古樸的香爐,配合著裊裊輕煙,美好精致生活,因著用香的情境,緩緩的,達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