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雕造像產地,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佛教、道教的造像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政治、宗教、文化、習俗等緊密相關,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各種不同的時代和地區風格。傳世的造像中,多為金銅和石雕造像,木雕造像因材質本身保存的不易,加之歷史上綿延不斷的戰火和社會動亂,能留存至今的寥若晨星。
歷來有關木雕造像的研究甚少,以下根據自身的收藏實踐和研究總結出木雕造像各主流地區流派風格特點。
▌閩工
南方代表
閩工造像無論藝術造詣的高度還是漆質用料的精美度,都是南方造像中極好的。據說古時,在京做官的一些福建人,請宮廷造像師在當地雕刻佛像,于是南派和北派就在此地切磋交融,取長補短,形成獨有的閩工特色。
因為制作造像之風的興旺,也使福建不同的區域產生不同的流派,每個流派從制作工藝的步驟和用漆用料都有所不同,其中較聞名的是沙縣工藝和永春工藝兩個流派,而沙縣工則是閩工之最。
閩工造像擁有南方的精細又不失北方的神韻,種類多樣,題材甚廣,每尊的表現方式都有獨到之處,甚少雷同,即便是在某些程序化的造像中也不乏獨特的創意和想象,其中觀音造型的創作最多,呈現出來的造型很有藝術美感。
閩工造像刀工細膩而不顯繁瑣,且注重人體比例的合理性,擅于用生動的姿態來表現人物。
精美的閩工造像常見的漆線雕花邊工藝也是一大特點,這些漆線雕以各種花卉圖案和卷草紋形式呈現,與流暢的衣紋完美結合,以精細的工藝表現出造像的神韻。
▌江浙工
不乏精品
江浙工佛像開臉一般比較甜美、臉龐豐腴,顯得比較年輕,但稍欠多樣性。軀體部分用衣紋線條層次感來顯示工藝的精湛,華麗非常。皮殼打磨較好,漆質用料上乘,多喜外上金漆內披朱紅大漆,立像比較多見,也許是因為立姿能為這種表現手法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
江浙造像工藝從古至今歷來有名,這也是因為宋元明清以來江浙地區經濟富饒,推崇宗教,大興寺廟,因而不乏精品。明清時期,江浙地區佛教尤其興盛,至今還有不少寺廟的老造像保存下來,比如杭州靈隱寺,蘇州西園寺。因為其作品精湛、人才輩出,宮廷的漢傳造像師中一支系就來自江浙,所以京工的部分漢傳造像帶有江浙工造像的幾分味道,這些從造像的工藝風格可以看出一斑。
杭州靈隱寺所藏韋馱像負有盛名,是典型的江浙一帶工藝。韋馱這類題材也是江浙工一大代表作,開相會比其他地區更俊美,富有親和力,鎧甲雕刻細致規整,注重盔甲的力度和衣紋柔美的結合,將韋馱天王的雄姿風范展現出來。
▌京工
宮廷風格
眾所周知,宮廷造像以銅造像為多,相比之下,木造像的塑造卻有其材質上先天的優勢,雕刻師的雕刻手法以及對造像身軀和衣褶線條細節的表達可以不受鑄造工藝的限制,顯得格外靈動流暢,使作者的藝術水平得到更淋漓盡致的發揮,這一差異在佛像的表情刻畫環節顯得尤為明顯。然而木造像雕刻過程的不可逆性,對工匠的技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京工造像呈現多元化的風格,總的分為漢傳和漢藏結合兩個體系。從元代開始,宮廷就有邀請尼泊爾工匠來制作佛像的范例,洪武時期有短暫的中斷,永宣大力盛行,直到清代。因此幾個朝代的交匯融合使宮廷造像吸取了尼泊爾、西藏、蒙古造像身段優美,加上漢傳造像的內斂、神圣氣質,進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漢藏造像風格。漢傳風格則吸收了江浙、福建、山西這幾個地區的工藝特點,取其精華融合于一體。
總之,京工造像比較規整,造型變化不多,這與宮廷有著嚴格的佛像制式有關,且比例和身軀的處理協調到位,開相莊嚴肅穆,衣褶線條繁復且如身穿絲綢般流暢柔軟,藝術造詣和觀賞價值頗高。
▌山西工
木雕造像的鼻祖,北方造像的代表
如中外的某些頂尖博物館所藏宋代水月觀音就是產自山西。現在的造像館有“無宋木不成館”一說,“宋木”就是指山西的宋代木造像。當時很多皇家寺廟建于山西,佛教非常盛行,而宋代推崇用木質雕刻佛像,所以木造像得到了大力發展,一直延續到元明清各代。
山西造像現在能見到的多為明代,元或以前的造像存世不多。整體上說,造型不多變,有章可循。造像開臉大氣,表情莊嚴肅穆,線條簡約樸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簡練的線條來表現,留給鑒賞者以更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由于該地區氣候較干燥的原因,包漿上較顯古樸,干凈利落,彩繪保存完好者甚少。
▌川湘工
題材多樣、種類豐富
川湘工指四川和湖南造像,是木造像的兩大地區。兩個地區造像同時融合北方和南方的風格,題材多樣,種類豐富,產量較高,工藝水平比起其他派系稍顯參差不齊,也因地處內陸,較少與其他地區融合,自成一派系。
選材比較貼近生活,當地民間百姓多有供奉,很富有民俗趣味。常見不同時期的包漿同時存在,但脫落程度不同,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斑駁感,當中也不乏一些精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