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文化——藏族民居建筑
我們從藏族民居建筑出發,以拉薩地區碉房民居建筑作為典型案例,研究高寒的氣候環境、跌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對該地區民居在整體建筑構造和營建方式上的影響,從而深入分析藏族碉房民居建筑傳承至今的深刻民族文化內涵以及厚重的傳統建筑精髓。
我國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一帶,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傳統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構,形如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碉房民居色彩樸素協調,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木料部分則涂上暗紅。整個建筑的墻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均較為簡潔,一般為方形平面。以下,我們針對碉房的整體建筑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1、就坡建房
西藏屬于寒冷氣候區,民居選址大多選在南向山坡的中下部,這樣既可接受到最多的太陽輻射,且冬季有防風保護,夜間也不至于受谷底下沉聚集的寒冷空氣的影響。沿坡地建房,特別是坡度較緩的坡地,一般采用的是層層后退的方法。
2、封閉院落
建筑沿院落周邊布置,可以獲得最大的建造長度,減少用地的剩余邊角,增加容積率,并得到集中并且易于管理的中央空地,具有明顯的節地功能。此外,封閉院落還可以阻擋室外污染的進入,從而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潔干凈。
3、屋頂平臺
由于山地條件的限制,缺少大面積集中的平坦用地,藏族碉房“屋皆平頂”的形式自然形成了可供利用的屋頂平臺,有充足陽光和開闊視野的平臺兼有眺望、擴大起居面積的作用,豐富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間層次,成為住戶不可缺少的生活場所。
4、方室橫廳
藏族民居建筑,由于受到當地寒冷氣候和建筑材料的限制,通常呈現出外墻厚重封閉、體型方正集中的特點。這種不分開間進深的“方室”是用最少的圍護結構獲得最大使用面積的一種平面形式,同時也是相同面積下,外墻散熱面積最小的平面形式。
5、低矮空間
根據物理學原理(熱空氣密度較輕,在空間中會上升),傳統的藏族民居層高普遍較低,一般凈高2.2m,通常不超過2.8m。這樣,不僅有助于減少建筑圍護結構與外界空氣的接觸面積,利于保暖,并且房間內部有利于較少的熱量獲得較好的熱舒適條件。
6、厚重的維護結構
厚重的維護結構具有良好的蓄熱性能,可以有效抑制室內外溫差的劇烈波動。特別對于拉薩地區藏族碉房的被動式太陽房,應避免采用輕質維護結構,而需要有足夠的蓄熱體來蓄存白天多余的太陽輻射熱,在無太陽得熱的夜間來為室內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