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和歷史街區活化利用的案例觀察
1931年,第一屆歷史紀念物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雅典舉行,會議通過了《關于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憲章》。其開宗明義第一條,明確提出:建筑物的使用有利于延續建筑的壽命,應繼續使用他們,但使用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筑的歷史和藝術特征為前提。
這一對歷史建筑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的理念,在此后誕生的各類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憲章、宣言、共識,以及政府層面出臺的各類法律、法規、政策里,都得到了程度不一但無可辯駁的宣揚,可謂深入人心形成共識。如果有人說要把文物建筑進行玻璃櫥窗式的標本式保護,相信大多數人都能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文物建筑只有繼續用起來,才能活下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唯其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但問題是,在具體執行的層面,借著對文物建筑進行保護利用之名,行對文物建筑進行破壞拆改之實的現象屢禁不止,拆老城、建新城,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徒具形式毫無內容、空有皮囊沒有靈魂的文物建筑保護現象屢見不鮮。問題的成因,究竟是管理者對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理念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還是權衡之下終使文物建筑讓步于見效快、回報率高的短期利益?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保護利用,才是以尊重歷史和藝術特征為前提?
杭州通益公紗廠舊址(現為杭州手工藝活態館)
2017年11月,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建筑開放導則(試行)》,旨在促進文物合理利用,推動文物建筑開放。經過兩年多的試行,國家文物局對導則進行調整優化后,于今年1月正式向全國印發。《導則》“總則”明確:文物建筑開放應有利于闡釋文物價值、發揮文物社會功能、保持文物安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在不影響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文物建筑進行參觀游覽、科研展陳、社區服務、經營服務等活動。《導則》還對文物開放的條件、使用的功能類型、開放方式和要求、日常管理與維護等一一作出了明確,是我國文物建筑開放利用的指南。
作為我國文物保護的國家行政管理機構,期望殷殷之下,大匠不僅與人以規矩,還希望能使人巧。從2017年發布《導則》試行版之后,國家文物局就著手《文物建筑開放利用案例指南》。《指南》以開放條件、功能適宜、價值闡釋、業態選擇、社會服務、工程技術、運營管理七大要素為綱領,選取全國各地文物建筑開放的優秀案例和典型做法40多處,參以圖文并茂的解讀,力求推動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經驗和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2019年12月,在杭州天元大廈召開的第七屆全國文物保護工程會議上,《文物建筑開放利用案例指南》正式對外發布。
杭州“五四憲法”起草地舊址
在列入《指南》的40余處優秀案例和典型做法中,位于浙江省的有6處,約占七分之一。其中杭州有3處,占浙江的二分之一。這6處列入《指南》的優秀案例是:杭州胡慶余堂、“五四憲法”起草地舊址、通益公紗廠舊址、瑞安心蘭書社、松陽古村落、海寧陳氏宅第。
浙江是不可移動文物大省。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有不可移動文物76.6萬多件,其中浙江達7.3萬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從《文物建筑開放利用案例指南》來看,浙江不僅是不可移動文物大省,還稱得上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大省。我們從杭州胡慶余堂、瑞安心蘭書社的做法中,可以略窺其中的經驗。
杭州胡慶余堂的開放利用模式
杭州胡慶余堂
胡慶余堂位于杭州吳山腳下,創辦于1878年,原為三進院落建筑,現存兩進院落,是我國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晚清商業古建筑遺存。在對胡慶余堂所在的吳山區塊進行保護利用問題上,杭州在1980年代、1990年代曾進行過兩次探索,因在如何兼顧對歷史文化保護區“著重保護整體風貌和特色”的原則存在爭議而擱置。
進入新世紀以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對河坊街大井巷傳統建筑群落保護區的改造重新提上議事日。經過深入研究,決定在尊重歷史和現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區域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保留部分現有居民、保護好歷史遺存和究竟環境的基礎上,恢復其商業功能,建設成能充分體現杭州歷史積淀的傳統商業文化街區。
對應河坊街大井巷歷史街區的整體氛圍,胡慶余堂的保護利用可謂相得益彰、曲盡其妙。考慮到人們長期以來習慣了訪醫問藥、參觀游覽的行為方式,胡慶余堂的一進院落作為營業空間,沿襲了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和古老的商業文明,成為仍然生動地深度參與現實生活的歷史場所。胡慶余堂的二進院落原為制藥工廠,經改造已成為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
博物館分成中國藥學史陳列廳、藥材陳列廳、表演廳共三個部分,其中表演廳是為了增強觀眾的參與性而專門設置的,同時也是聯接博物館與藥局的交流空間,巧妙有效地利用了古建筑格局。一進、二進分別作為藥局和博物館,一動一靜,相輔相成,使胡慶余堂成為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活態館。歷經140多年,吳山腳下胡慶余堂仍然人來人往、藥香不絕,這是對其作為文物建筑成功實施開放利用最好的證明。
瑞安心蘭書社的開放利用模式
瑞安心蘭書社
瑞安心蘭書社原為清同治年間建立的一座公共藏書樓,由當時的瑞安社會名流許啟疇、陳虬、陳國楨等26人,于1872年籌資創辦。心蘭書社建立了完整的資金制度、借閱制度,管理模式接近現代圖書館,免費向瑞安以及周邊人士開放,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秉持“文物活態利用”的宗旨,心蘭書社經過修繕后,于2014年9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其活態利用的主要做法有:一是重新恢復其原有的藏書、讀書和借書功能,將心蘭書社融入到首批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建設中,在書社內開辟出圖書閱覽和借閱的公共區域,現有藏書量達5000多冊。二是營造閱讀氛圍,通過不定期舉辦讀書沙龍、開展系列閱讀朗誦等活動,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到閱讀中來。三是為附近中小學生提供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場所,彰顯文物建筑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社會教育作用。四是開設心蘭國學堂公益課程,通過經典詩文朗誦、學習香道茶道、邀請知名學者專家開設講座等形式,把書社打造成為一座文化學習綜合體。
如果說文物建筑因其體量小,在開放利用上易于操作,那么歷史街區的保護利用將更考驗管理者的智慧,如杭州的清河坊、大兜路、小河直街、橋西等歷史文化街區,既保留了傳統風貌,又傳承了歷史內涵,贏得廣大游客和外地城市管理者的贊譽。國內不少城市,結合自身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在保護利用上各有不同的側重,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下以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深圳南頭古城為例。
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的活化利用模式
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老門東街區
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是六朝以來南京繁盛的居住區,城區內風貌尚存,街巷肌理清晰,能夠集中反映南京明清老城的傳統風貌特色。該城區內明城墻、夫子廟、秦淮河、傳統民居是南京知名的重要歷史地標。
南京在對老城南歷史城區進行有機更新時,根據其歷史文化和街區格局的特點,采取的是市井文化延續和活化策略。一是對市井街巷格局進行精細化保護與更新。具體表現在:將街區內建筑分成文保、歷史建筑、風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級,分別施以修繕、修復、整治、改建的對策;保留街巷寬度、走向、與建筑的肌理關系,延續市井肌理風貌;對不同的街巷進行有針對性的活動策劃,引入多樣化的旅游體驗,形成片區更新的動態維護。
二是做好非物質文化的復合化傳承與發展。老城南歷史城區內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積淀了深厚的市井文化、儒學文化、名士文化等,在活化利用過程中,通過與展示活動、消費休閑、售賣體驗等相結合,使其既傳承傳統歷史文化,又與現代生活相融。三是推動商業載體的綜合化引入與提升,引入曲藝文化、咖啡文化與原有文化互為交融,使傳統與現代交織,展現新的活力。
深圳南頭古城的更新活化模式
深圳南頭古城
深圳南頭古城在明朝晚期、清朝、民國一直是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是深港澳地區的歷史文化源頭。2011年,深圳公布《南頭古城保護規劃》,明確“就地保護、活化利用”原則,運用“城市觸媒”的理念,以城市策展等為觸媒對南頭古城進行更新活化。盡管在更新改造中面臨一些挑戰,但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路徑。具體表現在:一是實施漸進式微改造,通過小規模、漸進式、點觸式的改造進行活化更新,保護歷史文脈。二是由政府部門牽頭,聯合企業、社會機構協辦,引發居民、經營者自發參與。三是通過打造品牌,引入展覽、演出、活動等文創功能,促使歷史城區發揮文化旅游潛力。
在以城市策展為觸媒的歷史城區更新活化策略中,關鍵是如何做好觸媒元素的有效利用。對于區域內建筑物,文物建筑和符合城區所需功能的應予保留,成為最真實的展品,否則應進行功能置換。對于公共空間,應通過建立標識導覽系統、疏通街巷提升功能等,重塑社區活力。對于商業業態,原有餐飲等功能應進行升級,同時引入文創產品等活化業態,甚至結合策展引入高端業態。對于展覽活動,通過形象標識系統、網絡媒體等,擴大其文化內涵的傳播,從而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