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磚瓦
據歷史記載瓦是在西周及春秋時期出現和使用,磚是在戰國時期出現,大規模應用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古建筑中常用到各種材料有青瓦、青磚、方磚、琉璃瓦。古建磚瓦種類繁多包括板瓦、筒瓦、勾頭、滴水、正當溝、斜當溝、托泥當溝、吻下當溝、平口條、壓當條合角吻、蹬腳瓦、博通脊、掛尖、承奉連磚、博脊連磚、套獸、走獸、仙人、三仙盤子、列角盤子、升頭、川頭、戧通脊、戧獸座、戧獸、垂通脊、小連磚、三連磚、大連磚、聯座、垂獸座、垂獸、正通脊、群色條、大群色、黃道、赤腳通脊、吻座、正吻、鴟吻、望獸都被通稱古建磚瓦。
古建磚瓦材質一般是純粘土燒制而成;產品呈青灰色;給人以沉穩、古樸、自然、寧靜的美感。
人類在利用粘土燒制生活陶器的過程中發明了磚瓦等一系列陶質建筑材料。我國最早的陶質建材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安微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紅陶塊”,隨后是距今4300多年前淮陽平糧臺龍山城用于衛生設施的陶水管,到了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時期,開始出現用于屋面的筒瓦、板瓦以及繩紋四釘磚等。戰國時期,磚瓦大量出現,進入秦漢時期,磚瓦的發展進入建筑史上的繁榮時期,“秦磚漢瓦”家喻戶曉。直至今天,陶質建筑材料始終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它的產生和發展在人類歷史上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上這寫資料是在中國文物信息網上摘自的。
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亞洲的木構和歐洲等西方的石構各放異彩,一木一石成了東西文化在建筑上的分野。在古代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兩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自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就以石充當主建料,形成了以石為本位風格的古西方建筑,也印證了“建筑史即為石頭史”的說法。在建筑用材中,我國的建筑體系一直以木材為主,直至東漢時才較多使用石頭作為建筑材料。而南越國宮署遺址卻保存了大量石構遺跡和遺物,為秦漢考古首現。
石質建筑用材、獨特的建筑手法都顯露出南越宮苑與同時期的中國建筑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卻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的建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帶釉磚瓦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出現,是陶質建筑材料的一大進步。南越國的工匠們將釉的材料與技術成功應用到磚瓦上,為中國琉璃瓦的發明與生產奠定了基礎,也體現了南越國高超的建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