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古建筑有哪些流派?
中國南方古典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瑰寶,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南宋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一度南移。南方地區優越的地理環境,豐饒的自然物產,繁榮的商貿往來,興盛的文化藝術,滋養出風格各異但高度發達的建筑文化。
輕巧的體型、通透的紋樣、精細的雕刻,靈活多變的組合,優雅輕盈的裝修構造和精美細膩的裝飾手法,形成了南方古建筑鮮明的構圖規律和各自的風格。不論是秀美雅致的蘇州園林,富麗精巧浙江民居,還是獨具特色的徽派庭院,都是我們學習傳統建筑,甚至面向新時代設計,非常值得深入學習的內容。
南方古建筑的結構和構造沒有統一的標準,不似明清北方官式建筑有明確的等級制式,很難使用現代設計手法進行精確的設計和繪制。南方古建筑中所蘊含的立體幾何、結構力學和藝術造型等原理,千百年來,又主要依靠師徒親授來傳承。現代建筑師、文物建筑工程師們,要掌握南方建筑的精華所在,往往并不太容易。
蘇派建筑
蘇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帶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征之一。蘇派民居以南向為主,這樣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充滿了江南水鄉古老文化的韻味。
蘇派建筑注重園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論:園林式布局講究結構,布置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緩處要有起伏,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講求一個“藏”字(對比歐洲園林)大半為皇家園林,規模大,園林開門見山,一覽無遺,一目了然。而中國傳統園林講求借景,中國傳統園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為:廳、堂、齋、館、樓、臺、亭、榭、門戶、游廊、天井和巷道。
浙江建筑
浙江民居形式多樣,在木作結構、裝飾特點上又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尤以官僚顯貴的府第院落最具特點。
就聚落選址、布局以及各類建筑物的處理等要素而言,浙江民居大致體現了三大特點,即:崇尚自然,講究風水;強化血緣,聚族而居;順應禮制,注重人倫。這些特點在東陽盧宅建筑群中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
浙江民居多以血緣為紐帶形成氏族村落,且多有譜牒可稽。一個個聚族而居的村寨、塢堡、院落,構成團塊式的空間結構,團塊的核心是一個房派的宗祠,兩側是這房派的住宅,十幾個團塊形成整個血緣聚落,以宗祠居中,成為同宗血緣聯系的紐帶。這種空間結構寄托著人們對家族凝聚、團結、和睦的向往。
浙江民居建筑藝術園林宅第的“縮天之美”,寧波大墻門的“藏天之美”,紹興臺門的“測天之美”,十三間頭、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長屋的“自然之美”,都有非常突出的特點。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徽派民居建筑風格有“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
皖派建筑顯而易見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種古建筑風格。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閩派建筑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于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巖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于鼎盛,延續至今。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筑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筑風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腳樓最為典型。南方氣候潮濕、晝夜溫差大、地面蛇蟲等比較多,所以當敵人在居住過程中逐漸演化出獨特的建筑風格——吊腳樓。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在川派建筑里傣族竹樓和侗族鼓樓具有鮮明的代表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樓也在演變進化。不少竹樓已不是全竹結構了。有的用木板作墻鋪地,有的用磚塊砌墻,有的屋頂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氈,青瓦或鐵皮鋪成。樓下不再飼養畜禽,只供堆放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