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對現代建筑有哪些可以借鑒?
中國古建筑文化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
這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陰陽五行的“堪輿"”學(即風水學)所講的內容,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如很多人不愿意住在殯儀館或者做殯葬生意的附近,這并不是職業歧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樣的周圍環境會對我們的住宅風水有比較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
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
在對待原有建筑方面,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反思。以北京為例:半個多世紀以來,拆毀-重建、再拆毀-再重建、直到永久性地拆毀原有的城市建筑……,問題就出在城市規劃與非科學決策上。在新的市政建設方面,也有許多問題值得關注。例如,許多城市一些重要的地下管道,由于沒有做管道溝,以及城市建設的不當施工等原因,導致不少道路被挖斷、影響交通安全,而且修復前后高低不平等等。
誠然,傳統建筑的簡單“復制”并不難,但尊重傳統不是墨守陳規,更不是盲目模仿。從某種意義上說,繼承傳統是文化發展歷史過程中聯系過去和現在的一種人文因素,在建筑中我們需要考慮的還有未來的趨向。
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不是單純的組合或相加,而是化合,應把傳統的符號、形制和材料系統地綜合,作為一個整體的設計方法應用于建筑設計之中,產出新的東西。至于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個別新型建筑,存在一種一味求新求異的設計理念,這與中國幾千年來追求方圓規整的建筑文化理論是相悖的。我們應該在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追求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