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設計重檐廡殿頂與重檐歇山頂
古建筑設計——重檐廡殿頂
重檐廡殿頂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 這種頂式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于進深,前后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漢族古建筑中,如太和殿、武當山金頂,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即此種殿頂。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故宮這座漢族古建筑群中,現存有房屋八千七百余間,大多是按照我國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組成,各個庭院之間以及每一座院落內部房屋的組成,又是根據使用者所處的地位和建筑物的功能來確定其屋頂式樣。
故宮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和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等后三宮,這六座大殿是皇帝活動的中心,占據著紫禁城最重要的部位,因為大多是重檐廡殿和重檐歇山式屋頂。故宮中的東西六宮是后妃生活區,它的主體宮殿則是次一等的單檐廡殿或單檐歇山式屋頂。皇帝的內家廟奉先殿和乾隆做太上皇用的皇極殿,用的是重檐廡殿屋頂,而老太后用的宮殿一般用單檐歇山頂。
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是重檐歇山頂,進門立于三屋漢白玉石雕鑿的臺基上的太和殿,是皇帝的“大朝正殿”,俗稱“金鑾殿”,使用了最尊貴的重檐廡殿頂。太和殿的東廂房為體仁閣,西廂房為弘義閣,左右對稱,同是單檐廡殿頂。兩閣之南還有東西相映的廡房。在這一正兩廂之間,綴以單檐歇山的門廡,形成以太和殿為主體的廣大庭院。其后以保和殿為主體的第二進院,兩廡是連檐漫長的通脊硬山頂。三大殿的四周或以墻垣,或以門廡,或以樓閣加以連結,四隅有重檐歇山頂方形的崇樓,形成封閉式的空間。
太和殿是重檐廡殿頂,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頂,兩殿之間布置一個較為矮小的四角攢尖式屋頂的中和殿。這三大殿四周房屋有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硬山頂等數種,這種屋頂的變化,不僅起到區別主次的作用,而且體現了統一和多變的藝術手法,使整個宮殿建筑在嚴謹中又有了一定的變化。
古建筑設計——重檐歇山頂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漢族建筑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于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歇山頂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后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頂的第二檐與廡殿頂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麗堂皇。在等級上僅次于重檐廡殿頂。在古建筑中如天安門、太和門、保和殿等均為此種形式。
從外部形式看,是懸山頂和廡殿頂的結合,形成兩坡和四面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俗稱九脊頂。宮殿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頂。
歇山頂的出現晚于廡殿頂,其樣式最早可見于漢闕石刻,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
到了宋、元時期,歇山頂已經大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單檐廡殿式主殿開始改為重檐歇山式,明代時重檐歇山更廣為運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單檐廡殿,成為僅次于重檐廡殿的最高等級建筑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