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惠安石雕的前世今生
惠安石雕可謂譽滿天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5年惠安縣更是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評為“世界石雕之都”,在全球范圍的雕刻領域大放異彩。
千百年來,惠安先民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秉承晉唐之遺風、宋元之神韻、明清之風范,使源于黃河流域的北派雕刻藝術,逐漸融會為細膩精致、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并伴隨著建筑藝術的發展日漸繁榮,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追源溯流,惠安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石雕工藝可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閩南新石器時代。1986年在惠安涂嶺發現的商周時期蟻山遺址曾出土了多件小型石錛,帶有濃厚的福建沿海地區石器特色,可見當時的惠安石雕工藝已經萌芽,其石質工具經過原始打制成雛形后,再作細加工磨制成有地方特色的石器,已具備一定的工藝水平。
而就石雕工藝品而言,迄今發現最早的惠安石雕應該為惠安涂嶺九龍崗林祿的陵園石刻,經考證已有1600多年歷史,林祿正是晉朝時期“北人南遷”的領軍人物,因此也有了“惠安石雕1600多年前由中原傳入惠安”的說法。
林祿何許人也?陵園為何有1600多年前的石刻?他與惠安石雕又有何關系?后來惠安石雕又是如何發展的?
經過相關學者多番考證,結合諸多林氏族譜及各類歷史文獻,終于得出了相關結論:
林祿最早將石雕技術從中原帶到晉安郡,是惠安石雕的奠基人。
晉安郡,即為今日之福建。東晉時期福建尚未統一,主要轄地為福建東部和南部,包括現在的福州、莆田、泉州的大部分地區。
據《中華林氏人文史綱》記載,林祿出生于西晉泰始元年,晉惠帝(公元290年)之時,林祿時任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師)。司馬睿建立東晉幾年后,晉室王弱臣強、禍亂內興,未能平定王敦之亂,憂憤成疾,臨終前令林祿率領林、黃、陳、鄭、詹、邱、何、胡等八族衣冠卿相入閩拓疆避難。公元325年,林祿率八族衣冠相入閩,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林祿駐守晉安郡,遷家居晉安,繁衍生息,是最早開閩的朝廷主政官員。其卒后葬于惠安涂嶺九龍崗,林祿陵園石刻有著簡單古樸的中原北派雕刻風格,為惠安石雕何時由中原傳入惠安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吨袊尽穭t記載了晉朝此次遷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潮。
晉安郡王林祿陵與《中國志》記載的北人南遷
唐末,“開閩三王”統一福建,閩將張悃(“靈安尊王”)調戍惠安青山,惠安石雕得到進一步發展。
光啟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縣率領農民起義軍入閩,統一福建。梁開平三年(909),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閩”正式建立?!妒畤呵铩酚涊d了王審知發展農工、興教辦學、通商貿易的功績,為當時福建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發展農工包括種植茶樹、石木雕刻等。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張悃生于閩,其父系王潮軍隊偏將,隨王緒軍南下入閩。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張悃作為閩將,調戍惠安青山(即地方軍隊統帥),卒后葬于螺陽之山,后設置惠安縣衙,遷至山霞青山。其因抵御??苡泄?,歿后鄉人"廟而祀之",景炎元年(1276年)被朝廷封為“靈安尊王”。至今,青山宮仍是惠安普羅大眾的重要祭祀場所,且隨著華僑傳播至馬來西亞等地,在東南亞有著較廣泛的影響力。
張悃調戍惠安青山期間,治理有方,為惠安一帶創造了特有的太平盛景,其軍隊后人駐居青山一帶,數者從事雕刻行業,惠安石雕得到進一步發展,之后作品廣泛用于宗教廟宇等建筑。唐宋時期的惠安石雕雖然保留著中原北派簡單古樸的風格,但已經融匯吸取閩越文化,并且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傳承之作,如泉州開元寺東西石塔(距今1300年)、洛陽古石橋(距今約1200年)等,皆為福建名勝古跡。
泉州東西塔
洛陽古石橋
因此,在部分文獻中記載,中原雕刻技藝傳入惠安是源于“青山王”張悃,林祿時期則因年代久遠且當時的工匠未能留下傳承之作而不為人知。
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泉州開元寺東西塔的佛像雕刻。雕刻技藝的傳承發展與宗教文化的弘揚傳播密切相關。宗教的“不朽”主題與石雕的特質完美融合,因此大多宗教建筑與佛像均大量使用石材、石雕,而佛教的傳播與大興土木的需求又進一步促進了石雕技藝的發展。泉州自古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西方文化于此交融,作為海外傳入的佛教也在此大為興盛,被朱熹稱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
開元寺正是泉州最具歷史與影響力的廟宇,其中東西二塔更是廣為人知。東西塔始建于唐初垂拱(公元686年),初建時為木塔,之后易木為磚,至南宋之時易磚為石,至今已傳承千年。而今,石塔歷經千年風雨,塔上的石雕依然清晰可辨,厚重滄桑。
東西塔上的的浮雕
明清時期則是惠安石雕承上啟下,融合地方文化和特色,發展出獨特技藝與韻味,最終成為南派石雕代表的時期。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產品更多。興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標志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崇武古城為清代時期重修建立。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例如崇武古城的石雕已經呈現出南派雕藝特有的細膩、多層鏤空等式樣的結構,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更顯得栩栩如生。
崇武古城
近代及現代是惠安石雕推陳出新,蓬勃發展,并引領世界石雕的時代。
解放以后,惠安石雕工藝獲得了新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的集美鰲園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8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傾注了惠安石雕藝人的心血,并且稱為“地標”式的建筑與雕刻。其中,集美鰲園可謂是傳統南派雕刻的集大成之作。
集美鰲園位于廈門市集美學村,分為門廊、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陵園三大部分,是陳嘉庚先生花費十年時間親自設計、督建而成。全園共有石雕八百余件,大多以歷史事件為主題,囊括中國的人文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內容,創造了一座神奇的博物大觀,被號稱為“石雕的百科全書”,其中不乏雕刻名家蔣丙丁、李走生、王清金等大師的作品。雕刻之中人物千姿百態,形象生動,喜、怒、哀、樂的各種表情躍然“石”上,漫卷的紅旗,薄如紙片,高舉的干戈,細如筆箸,可謂是巧奪天工,人間奇跡。
集美鰲園部分作品
改革開放后,惠安石雕又逐步注入了強烈的現代藝術新觀念、新標準、新創意、新視點。雕刻工具的不斷革新帶來了整個行業效率的大幅提升,傳統的雕刻工藝也不斷提升,同時融入現代化的美學因素,讓惠安石雕又站上了新的臺階。僅2000年以后,惠安石雕便獲得了多項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榮譽:
1、2003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惠安縣“中國石雕之都”稱號。
2、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惠安石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201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惠安縣“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
4、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惠安縣“世界石雕之都”的稱號。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世界石雕之都”。
5、2017年,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惠安縣“中國佛教藝術產業基地”。
現代石雕與燈光、泛家居的結合
而另一方面,惠安石雕藝術在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淀、現代雕刻家、藝術家重新演繹而發展到新高度的同時,產業本身也開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陣痛。健康環保的生產要求、藝術傳承的人才斷代、營銷模式的創新改變都在困擾著這個傳承千年的產業?;莅彩癞a業的前世今生光芒璀璨,歷久彌新。未來石雕產業走向何方,后續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