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磚雕: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據考證,臨夏磚雕起源于北宋,明清時工藝趨于成熟,到現代則日臻完善。由于歷史上戰亂,民族遷徙等原因,早期磚雕精品已難尋覓,目前的宋金磚雕主要見于臨夏地區出土的宋金磚墓中。
臨夏磚雕藝術的是在明清以后,擅長雕刻的回族人民將漢族傳統磚雕藝術與伊斯蘭文化巧妙結合,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磚雕藝術風格。臨夏磚雕主要集中在清真寺、拱北、紅園以及名人古民居建筑裝飾上。
磚雕藝術也以它“取材簡易,雕制便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喜愛,雅俗共賞”等優點,更廣泛地進入人民的生活,它將會與其他傳統工藝美術一樣,在古河州六縣古民居中,風格獨特、工藝精良的磚雕作品可謂比比皆是。
民居磚雕呈現出風格多樣、手法細膩的特點,這也與臨夏地區的獨特社會環境有關,受伊斯蘭教文化及商業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影響,河州商業的繁榮不僅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也造就了一批巨賈富商。
在當時王公貴族與庶民百姓的宅地是有嚴格區別的,據《明史·輿服志》記載:“庶民廬舍……不許用拱斗,飾彩色。”在這種封建制度下,無官無等的地主商人縱有家財萬貫也不敢在民宅建筑中使用上等材料,于是福而不貴的商人財主只好在磚上動心思,下工夫,并將積累的大量資財用于修建清真寺、住宅,以此標榜財富,光宗耀祖,這也從客觀上促進了磚雕藝術的發展。
這時期磚雕藝術在人才上巧匠輩出,風格上質樸簡約,作品內容豐富多彩,雕工精細,在西北聲譽極高。展現出回族磚雕藝人對磚雕藝術的獨特理解。到民國時期,臨夏磚雕進入了鼎盛時期,無論在制磚業還是磚雕業都已頗具規模。
此后,臨夏磚雕在吸收繪畫、木雕等技藝的藝術特長的基礎上又采用了高浮雕手法,至此臨夏磚雕風格由明清的質樸簡約轉變為細膩繁復。小幅作品即可雕出幾個層次,構圖嚴謹,大幅作品則要飾上凸出的回紋,并在四周襯以幾何紋圖案,高貴富麗。
這一時期的磚雕作品最具代表臨夏磚雕藝術,在這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磚雕主要代表作有:
《龍鳳呈祥》:在清真北寺的影壁上保留著保存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臨夏磚雕是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堪稱河州現有磚雕的精品。影壁兩邊為“鳳凰來儀”,中為“墨龍三顯”,觀此影壁,淺浮雕墨龍,忽隱忽現,陰云漠漠之中,納云吐霧,夾帶雷聲,有大雨驟至之感。
《江山圖》:坐落在臨夏八坊三道橋東建于20世紀30年代末的東公館,此館原為國民黨河西督辦回族政要馬步青的私人官邸,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共有磚雕189幅。其中有磚雕精品——江山圖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為《江山圖》,位于東公館處于中心天庭影壁的最大的一塊磚雕的正中,這幅畫刻長2.5米,高2米,由二十四塊厚7厘米,寬25厘米的方磚組成。畫面上紅日當空,江河萬里,群山聳立,青松勁拔,波光粼粼,白帆點點,蔚為壯觀。此外,在畫面四周的影壁上,上有磚雕房脊,下有雕花座臺,四周字環繞之。整幅作品以宏偉的篇幅,豐富的畫面和高超的技藝令人嘆服。
《泰山日出圖》:臨夏紅園南側照壁的《泰山日出圖》廣泛借鑒中國畫的手筆意趣,采用了國畫荷葉皴的技法,畫面中山峰巍峨,中間石徑盤旋逶迤,寶塔聳立,流水朝陽,是創造性地將國畫皴法運用到磚雕之中的典型代表,面對作品,似身臨其境。
《石榴雙喜圖》:臨夏紅園北側照壁上的一幀《石榴雙喜圖》更是玲瓏別致,惹人喜愛,石榴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一雙喜鵲似已飽嘗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舉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殘汁。高明的構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在幾塊青磚之上,令人叫絕。
臨夏磚雕匯集了木雕、石雕、繪畫等多門藝術的技法,融匯多民族的文化,使得臨夏磚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磚雕圖案精美,雕刻細致,內容豐富,構思巧妙,表達了臨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