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梁柱式木結構建筑的特點詳細介紹
中國古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質梁柱式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筑外觀上看,每個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即屋頂、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墻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有極高的地位,對于這個詞我們不可不提,由于它在歷代建筑中的做法有極為豐富的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筑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在城鎮農村都難以見到了。
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抗震能力最強,但較難建成大型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
“墻倒屋不塌”的中國古代梁柱式木結構建筑
有些建筑物還采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墻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于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類似屏風的阻擋視線分割空間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和審美需求而按照自己意愿安設,并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墻壁不承重,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中國古代梁柱式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案例
梁柱式結構增加了我國古代建筑的豐富性、實用型,而且增加了我國建筑的藝術審美價值。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并且木質具有較好的韌性,在橫向震波作用下不容易斷裂,加之木質具有磚混結構瑣不具有的輕量化,更不易是木質梁柱斷裂導致房屋倒塌。這對于版圖巨大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有許多建于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筑,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后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在都江堰市眾多水泥磚混建筑遭到嚴重損壞的時候,秦朝建設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卻幾乎完好,這些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筑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梁柱式建筑的缺點:
中國的木質梁柱結構也有缺點,比如說“梁柱結構木屋”,古代人對房屋墻體的綜合性能要求不高,比如隔音性、防水性、抗腐蝕性的要求不高。對于現代建筑來說,木材料本身的很多缺點也就暴露出來,比如易燃易腐蝕,同時堅固程度遠比磚石結構差。這也說明了木結構的優點正是石結構的缺點,石結構的優點也正是木結構的缺點,但在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木結構形式的建筑在節約材料、勞動力和施工時間方面,比起石頭結構建筑優越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