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些皇家園林是如何應對暴雨的?
北京每年都可能出現暴雨模式。此時,北京各地都會有大量積水,但令人驚訝的是,頤和園、香山、圓明園等皇家園林似乎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那么多人想知道北京的皇家園林是如何應對暴雨的呢?
這些北京皇家花園具有驚人的排水和蓄水能力,可能是因為古代的集水技術一直在使用,如頤和園古庭院周圍的溝眼石,幾百年后仍然發揮著很好的作用,這是最早的海綿公園。在古代,沒有挖掘機或污水管道,如何設計排水系統?
頤和園古建筑周圍隱藏著涵洞
頤和園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皇家園林,與故宮有著相同的排水系統,至今仍在使用。由于古建筑基本上是木結構,非常害怕水浸泡,因此,在園林建設之初,排水與古建筑設計相結合,該排水系統已使用數百年,從未出現過問題。即使下了大雨,北京的局部積水也變成了汪洋。有了這些老物件,頤和園雨過地皮濕,沒有積水。
來頤和園,走在古院落和長廊之間,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找到排水設施在哪里。事實上,每個古院落的四周和圍墻的外面都能找到許多用來收集積水的溝眼石。溝眼石是一種圓形的石頭,下面壓著一個同樣圓形的雨格柵,地形比周圍低,下面連接著涵洞,沿著秘密道路把雨引到最近的河流或池塘。溝眼石與周圍方磚顏色一致,正好在院子的角落里,很難找到。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整個古庭院呈現出中間高、周圍低的趨勢,這種設計非常有助于將雨水引入排水口。一些水也會沿著墻根的出口流出,在離出口不遠的地方會發現一個溝眼石。
然而,雨水流入溝眼石后,并沒有直接引入昆明湖,中間會有一個環節——萬壽山前有許多池塘或小湖,包括排云廳、清華軒、無意軒前的小池塘和排云廳東側山前的葫蘆河。雨水會沿著暗道先流到這里。為什么?
這反映了清代工匠的卓越智慧。雨水中夾雜著土壤。如果直接注入昆明湖,會影響水質。這些池塘或小湖是沉淀池,流速會變慢,混合的土壤會在這里自然沉降。沉淀池直接連接到昆明湖底部,水最終沿著暗道注入昆明湖。整個過程非常隱蔽,人們在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被水帶走。
精致的排水設施保護皇家古建筑
此外,頤和園還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排水設施,起到保護古建筑的作用。
頤和園走廊西端湖邊有一艘大石船,叫清燕芳(俗稱石船),意思是海清河燕,是頤和園唯一一座西式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建清怡園時,將平臺改為船,更名為石船。石船長36米,用大理石雕刻而成。船體上有兩層西式建筑,底部鋪著磚,窗戶是彩色玻璃,頂部裝飾著磚雕。
在建造西式船樓時,設計師考慮了排水問題。為了防止船頂被雨水浸泡,船的四角分別有四根中空的柱子,敲可以聽到砰砰的空聲。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引導船頂的雨水沿著柱子向下流動,最后從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昆明湖。如此精致的設計,表面上看不到任何排水設施,卻通過暗道很好地保護了文物。
此外,在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樂壽堂,你還可以看到屋檐下有兩個大缸。它們的位置非常奇怪。上面是一塊特殊形狀的石頭。下大雨時,屋檐上的雨水會沿著特殊形狀的瓷磚流下,呈拋物線的形狀。最后,雨水剛剛落入大缸中,起到了積雨的作用。大雨過后,大缸里裝滿了水。天氣干燥時,可發揮防火作用。特殊形狀的瓷磚也被稱為滴頭。
這些巧妙的園林規劃設計,從當代設計的角度來看,依然令人驚嘆。
北海團城古青磚造就地下巨網
北海團城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排水設施。團城位于北海公園南門西側,高于地面4.6米。在周長約276米的城墻外,沒有排水口,地面上也沒有排水溝。但不管雨有多大,團城上只有濕地,不會產生徑流。那么,這些水去了哪里呢?
秘密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用青磚建造的涵洞上。鋪在這里的青磚是建園時保留下來的,最老的青磚已經快600歲了。它們看起來很特別,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磚。表面上看,青磚布置得很緊,但下面有三角形縫隙。還有幾排倒梯形青磚,形成了巨大的地下網絡,雨水可以通過網絡迅速滲透到地下。
遇大雨時,地面上的青磚及其下層土壤都吸收了足夠的水分,那么多余的水呢?在團城地面上,中央古建筑承光殿和古樹周圍可以發現11個水眼,略低于其他地形,每個水眼下部都有涵洞。涵洞也是用青磚建造的,高度在8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也具有很強的吸水性。這些雨水聚集在涵洞。儲存后,可以沿著下、左、右三個方向繼續滲透到更深的土壤中,起到滲透土壤的作用,有利于樹木的生長。
北海團城有38棵有100多年歷史的古樹,尤其是金代種植的白皮松和油松。它們仍然茁壯成長。然而,在現有的文獻中,有許多關于古樹的傳說和故事,但沒有前人努力介紹樹木的生長環境。可見,北海團城的排水蓄水系統很好地保證了這里植被的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