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密到開放——民國園林的新舊嬗變
南京位居江南,襟江帶河,山環水繞,具備得天獨厚的園林條件。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說中的美麗園林大多只屬于私人,直到民國時期,南京才出現了可以讓普通百姓與達官貴人平等地享有山水美景的城市公園。南京出版社“品讀南京”叢書近期即將出版的《南京歷代名園》一書中介紹了這一演變過程,這里先睹為快。
清末,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與清朝政權對峙,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下的南京城迭遭損毀,歷朝古跡受損無數,私家園林也難逃厄運。咸豐之前的私家園林幾乎都毀于一旦,即使有幸免于難的,也基本上再無人精心打理,很快也就徹底荒廢了。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
清末民初,歐美國家的文化習俗逐漸流傳到中國,其中就包括了城市公園。城市公園具有開放性、平等性、公共性等特點,這與傳統園林的封閉性、私有性等特點迥異,讓中國人感受到不一般的新奇。
西式公園中多種植花草、規劃道路建筑,環境整潔優美,很快就被視作高雅場所,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公共活動空間,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興建越來越多的公園。
南京的城市公園始自清末南洋勸業會時期的綠筠花圃。進入民國之后,園林公園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南京的私家園林幾乎走向衰敗的同時,若干的名勝古跡開始逐步被改造成了城市公園。
南京的近代城市公園主要可以分為幾大類型。
第一種是撥地新建,比如清末的綠筠花圃。綠筠花圃是第一個被冠以公園之名的近代園林,它是端方等人營建的南洋勸業會會場的一部分,其實整個南洋勸業會會場,既有不同風格的建筑,又在建筑之間穿插種植花草,刻意營建,本身就可以被視作一個大公園,當時去參觀的很多人也都是把它看作公園的。
而南京出現的第一個西式城市公園——秀山公園,則是為了紀念江蘇督軍李純而購地營建的。
第二種是利用古跡改造,比如明代建造的用于報時、祭天、納妃、接詔等用途的鼓樓,在民國時期被改造成了對民眾開放的鼓樓公園。
第三種是改造私家園林,比如愚園(胡家花園),只是因為南京市政府經費有限,這種私家園林又牽涉該家族眾多成員,在收購價格等方面難以達成一致,所以即便有規劃方案,也難以落到實踐。
第四種是利用自然山水改建,比如玄武湖公園、莫愁湖公園等。
玄武湖的存在遠早于南京城,但是直到六朝時期,吳王孫權將引后湖(即玄武湖)水入宮苑,才使玄武湖與人類社會發生直接聯系。明朝,玄武湖中建立了黃冊庫,成為禁地,被人為隔絕開來。清朝,玄武湖中有了越來越多人居住,以湖為生。而南洋勸業會期間建造的豐潤門(今玄武門)改變了人們只能繞道太平門前往玄武湖的境況,大大方便了人們從城中前往湖畔游玩。再到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掀起首都建設的熱潮,為了與國際大都市比肩,首都規劃中借鑒了很多當時最流行的城市規劃理念,其中就有公園建設的內容。玄武湖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風光以及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它成為重點開發的城市公園,南京市政府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其水域優勢,再對湖中小洲陸地稍加整理,便使玄武湖成為人們劃船、賞花、品茶的休閑勝地。
近代公園與傳統園林有若干區別,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傳統園林多屬于私人行為,即便是皇家園林也是皇家意志的體現,并沒有統一的規劃。
而近代公園屬于公共文化事務,是由市政當局根據城市發展而進行整體規劃,包括公園的選址、營建、運營管理,都由官方主導。所以公園很多時候并不僅僅是休閑娛樂場所,也會被政府打造成宣傳政治理念、進行近代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的教育空間,前者最為突出的莫過于中山陵園,后者在玄武湖公園和第一公園中也都有明確體現。
另外,相對于傳統園林的私密性,公園向所有人開放,這種公開、平等的精神恰是近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顛覆,從這個角度出發,公園其實是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縮影。(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