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臺門重生,蔣家村全力修繕
耐耕堂的書法芬芳,迪萼堂的越劇悠揚……阜陽大源鎮江家村建成了文化禮堂特色展廳改造而成,鎮文聯書畫團、戲曲團20多名成員將文化送入臺門。
江家村俗稱江家門口,是一個有600多年歷史的村莊。如今,該村是阜陽最大的行政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江家走出了許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原名蔣本虎)。
老房子和祠堂是建造的宗譜。無論我在哪里,我都不能忘記這是我深埋在江家村的根源。這是麥家對家鄉的深情告白。
蔣氏祠堂是該村的核心建筑,建于清康熙時期。梁柱牛腿雕刻精美,至今保存完好。2013年,蔣家村啟動了蔣氏祠堂修繕工程,最顯著的變化是沙孟海、莫言、賈平凹等文學大師寫的牌匾。
江家村古建筑遺存豐富,臺門25座,多為清代建筑,部分建于民國時期,或姓氏氏命名,或以房屋命名,或以方向和門斗命名,或以建筑形式白墻黑瓦,飛檐翹角,天井里飄散著古傳說,曲徑上流淌著古韻。特別是建于民國時期的確慶錫光臺門,當時有火車、汽車、輪船、自行車、留聲機等西方產品。對于習慣了中國圖案的工匠來說,如此大膽地吸收西方事物無疑是一種創造性的,具有很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據了解,臺門一詞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禮記·隨著歷史的演變,臺門的詞義不斷豐富。江家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住宅建筑之所以被稱為臺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高臺說,它起源于戰國時期到西漢時期流行的高臺建筑。這種建筑形式給人的直觀印象是臺階上的門相鄰,隔著街相望;二是清翟顴的流行編輯·《居住》載道:凡高大之門,時俗漫呼稱臺門,雖不嘗以筑土為基礎。”
打開臺門就是打開厚重的歷史書。老臺門修繕是江家村創建浙江省歷史文化村的主要內容,旨在再現古民居的原始風貌。三年來,江家村按照修舊保護開發的原則,修繕了19座百年老臺門,總投資近千萬元。
文化禮堂不是指個單獨的禮堂,而是一個大概念。蔣家村黨委書記蔣順國說,整個村莊是一個文化禮堂,是村民的鄉愁。根據原臺門的特點,村里根據一門一特色的文化禮堂特色展廳布置了修繕后的泰基臺門、永臺門、長臺門等6扇老臺門,以農具、書畫作品、戲曲為主題,使古色古香的老臺門煥發出新的活力。
老臺門是江家村人昨天的家。因此,有一個特殊的展覽館被特別命名為昨天的家,展覽的舊物品包括農具、日用品、家庭陳設等。
蔣順國表示,今后,蔣家村將堅持蔣祠古韻、臺門迎客的理念,逐步開發利用其他老臺門,使老臺門真正成為歷史文化村的金名片,讓來村的游客有趣,找到江南鄉村的記憶。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