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保國寺:千年古剎,文化瑰寶
學生敲開古寺大門,千年古寺重現世界
寧波保國寺在靈山與馬鞍山之間的山中屹立了幾千年。保國寺作為浙東,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藝術價值,也是欣賞自然風光的絕佳場所。
記者和工作人員一起上臺,一路上溪水潺潺,層層疊疊。保國寺古建筑面積1328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寺外自然山林28公頃。
寺廟的主要寺廟建在三層平臺上,沿中軸線從南到北有天王殿、寺廟、藏經樓等,兩側有鐘樓、鼓樓等。雖然說到保國寺,寧波人幾乎都知道,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靈山寺。
山高萬丈松,祥符殿閣郁郁蔥蔥。登上徒覺心曠神怡,相信是東方的第一峰。據《保國寺志》記載,東漢建武年間,張毅將軍和兒子中書郎張齊芳隱居在這里,看到這里風景秀麗。唐代佛教傳入中原時,宅院被改造成寺院。因為它建在靈山一開始叫靈山寺,也叫將軍寺。
經過會昌法后,靈山寺被廢棄。直到唐廣明元年,寧波國寧寺一位名叫恭恭的僧侶,應當地施主要求,前往長安上書朝廷,請求復寺。當時,18歲的唐熙宗不僅批準了復寺重建的要求,還將其命名為保國寺。
歷史給保國寺帶來了無限的活力。當古寺可能隱藏在山間,沒有人過問時,三位年輕人的到來重現了千年古寺。
1954年暑假,中國建筑研究辦公室的三名學生齊德耀、同學竇學智和方長源組成了一個實習小組,調查杭州、紹興和寧波的住宅和古建筑。7月30日,他們抵達慈城。我聽說在離城市5公里的山上有一座大型古剎,其中大殿是唐代建造的無梁大廳,所以我高興地去探索。
天陰將雨,三人在山里搜尋了很久,直到大雨中推開大殿門,頓時被眼前的古建筑驚呆了。
1961年3月,保國寺入選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保護和研究,現已成為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和國家4A等級旅游景點。
建筑史上地位較高,古人智慧熠熠生輝
古往今來,寺廟常以其宗教性質而聞名,保國寺以其祖先精湛的建筑工藝而聞名。
其中,千年大殿北宋大殿最能代表保國寺建筑的精髓。大殿不僅是寺廟的主要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保國寺是宋代典型的木結構建筑。在宋代出版的中國最早的建筑標準書籍《法國建筑》中,它借鑒了保國寺的許多建筑經驗。
雖然大雖然沒有佛像,但還是有須彌座石座,背面鑲嵌著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造石佛座記的144字題刻。石座上的佛屏背板淺淺透出一尊佛像的影子。
殿內,每一個建筑構件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保國寺在建筑學上地位較高。
抬頭看看大廳的天花板,你會驚嘆于它結構的復雜性。所有的結構都不需要釘子,而是用精確的榫卯巧妙地連接斗拱,牢固地結合了建筑的構件,承受了整個大廳屋頂50多噸的重量。
為了更好地承受重量,大廳里的柱子,特別是前柱和內柱,不是直的,而是與地面保持一定的角度,從周圍傾斜到中心。這是由于建筑物穩定的機械支撐需要,這些柱可以承受更多來自各方的力,不易變形和坍塌。
此外,這些柱子看起來像南瓜,所以被稱為瓜棱柱。據了解,這種瓜棱柱在宋代沿海地區非常流行。
據保國寺工作人員介紹,這種瓜形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由木材組合而成。與整柱相比,這種拼合柱有很多優點。由于大殿的承重需要,如果選擇整柱,必須是直徑超大的堅固木材。但一塊大木頭外面包著8塊小木頭,或者4塊大木頭包著四塊拼合木,功能可以等同于整個柱子,真正做到小材大用,經濟省料。與此同時,拼合柱中留下的縫隙。在南方潮濕氣候的影響下,柱子不易腐爛發霉。
此外,大殿也被稱為無梁殿,純木結構的大殿真的能做到無梁嗎?
事實上,它看起來像一個沒有梁支撐的大廳。事實上,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連接的中空藻類井,用天花板和藻類井覆蓋了大廳的梁架。如此巧妙的設計,人們真的很難找到梁架的位置,難怪它被誤傳為無梁大廳。
保國寺技藝精湛,建筑結構精美,成為許多建筑學家學習和參觀的圣地。
大廳保留了未解之謎,科學監控或可以解決疑惑
在民間,保國寺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保留至今未解之謎——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梁上無灰塵。
在這樣一座結構復雜的木結構建筑中,幾千年后很難看到鳥巢、灰塵、蜘蛛網等,這真是令人費解。你知道,在潮濕多雨、臺風頻繁的江南,木結構建筑不容易保存。保國寺大廳不僅屹立不倒,而且讓昆蟲和鳥類拒絕光臨。
記者在保國寺北宋大殿仔細看了看,沒有發現鳥類棲息的痕跡,也沒有看到蜘蛛網,灰塵也不多。
那到底是什么讓保國寺大殿如此特別呢?
寧波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書記、副館長徐學敏告訴記者,早在10年前,保國寺就安裝了完善的監控系統。通過在每個角落安裝與計算機連接的監控設備,24小時監控保國寺大廳每個角落的溫度、濕度、結構變形、傾斜和沉降。
正是這些監測手段,讓專家們從環境、結構、材料等方面尋找保國寺四大未解之謎的答案。
首先說梁上無灰塵。
正如上面提到的,大廳頂部的建筑非常巧妙,有許多鏤空的設計,透氣性極佳。靈山地區的高森林覆蓋率大大降低了粉塵量。因此,有人猜測,這兩個因素可能是大廳很難積灰的原因。
那么,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專家來這些謎團感到困惑。1975年,人們在修復保國寺大殿時,從更換的梁柱中意外發現梁柱的木材有刺鼻的香味。經驗證明,這種木材被稱為黃檜,它含有鳥類和昆蟲不愿聞到的芳香油。據說人們在大廳的梁上放了一只蜘蛛,很快蜘蛛就昏迷了。后來,許多人故意把蜘蛛放進宮殿,但不久,這些蜘蛛仍然跑得無影無蹤,從未在宮殿里見過蜘蛛網。
然而,也有人質疑經過了幾千年,黃檜木的香味早該消失了。
對此,有人猜測,大廳的建筑結構也可能有功勞。除門窗外,大廳頂部還有許多通風口和照明口,以及像魚鱗一樣層層粘貼的斗拱結構,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通風管。這種結構使大廳形成對流,產生超聲波,使昆蟲和鳥類不敢接近。
此外,蜘蛛的生存對濕度有特定的要求。一般來說,蜘蛛的生存需要空氣濕度在40%-60%之間。空氣濕度超過70%會使蜘蛛難以吐絲。保國寺環境濕度高,常年可達70%,超出蜘蛛適應范圍。
然而,這些猜測仍然沒有結論。雖然答案還沒有完全解決,但我們窺探到的不僅僅是這些廣為流傳的魔力。保國寺北宋大殿是古人創造性智慧的產物,無論是建筑選址、材料選擇還是工匠建筑技術,都能保存至今。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幸運。
正如徐學敏所說,保國寺是文化遺產的精髓,是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點,也是后代吸收前人智慧的重要載體。
2013年,這座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的古建筑迎來了它的千歲生日。我們期待著這座承載著歷史、智慧和文化的古建筑,在不斷的保護和研究中迎來下一千年。(文章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