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中國園林的含義:關心山水
作者:
更新時間:2023-02-24
點擊數:
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和清談思辨的盛行,引發了學者在山水中挖掘自然情感,培養自然心靈,探索山水表象背后的深刻含義,實現精神自由和超越,成為魏晉學者的普遍追求,促進了山水審美的繁榮。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園林的本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突破了秦漢以來模仿神話、宏偉的皇家宮殿為主流的傳統。寄托精神的學者園林已成為《紐約時報》審美的典范,中國古代園林精神棲息地的本質也逐漸顯現和確立。
在審美觀念和園林本質轉折點的背景下,這一時期的園林典采用發言出意的誤讀方式,即對原典故進行改造,突出魏晉士人強調內心情感、追求精神自由的時代特征。
會心不必在遠處。林水,便有自己的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
這是東晉簡文帝司馬玉在欣賞華林園時,從眼前的自然景觀中產生的一種會心的感覺。在這里,他誤讀了莊輝辯論的故事,作為一種親密快樂的情感體驗,帶來了過去與現在意義的新結合。
從此,濠濮間想的園林形象為后人造園者津津樂道,不斷被引入創造原型并再現。
隨著景觀美學的不斷發展,學者群體對花園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深刻的名字往往成為衡量主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標尺,從而將花園命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讓精致的花園名稱傳達出更深遠的精神需求,簡潔的典故自然被人們用在點名上。
宋齊時期的劉迅(miǎn)園林名為東山,借東晉名人謝安高臥東山;南梁劉慧斐離垢園的名字是引用維摩經和遠離塵垢一詞,都表明這一時期的園林居民通過引用經典的名字來傳達自己的精神意義。
正是通過這種創造性的引用典故,花園居民不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他們的精神追求,而且交流了過去和現在,將歷史形象集中在當前的花園景觀上,激勵觀眾超越他們面前的形象,從而追溯到傳統和歷史的深刻解釋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