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蚌古村-深山壯族古村落
蚌古村共有135戶720人,廣南縣人太鄉大田村委會,是典型的壯族村,村內干欄式建筑民居保存完好,別具一格。
蚌古是一個,因為有很多蕨類植物生活在山堡上,蚌是山堡,古代是蕨類植物。據研究,蚌古村落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了規模,至今沒有改變。2018年,蚌古村因其特色的壯族干欄民居和文化被列入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保護名單。
村內主要建筑為壯鄉干欄式建筑。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樓上堆糧,中層居住,樓下飼養牲畜或堆柴。壯家喜依山傍水,但地勢低洼,潮濕溫暖。為了在居住地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性能,壯家先主建造了干欄式房屋。這種木質建筑一般由幾根木樁、圓木和木板組成。底架由下部的木柱組成,高于地面。底架采用打樁方法建造。樁木完成后,將橫梁放在架子上,然后鋪板,然后在木板上建立柱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建筑。干欄式建筑,既能防蛇蟲猛獸,又能防潮,下面還能養殖家禽家畜。
村里也有一些民居是庭院式的組合,在封閉的庭院里設有開放的大廳和望樓,達到了外實內虛的效果。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善于利用室外空間,結合環境自由延伸建筑空間,使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簡單簡單的建筑外觀,在使用多功能天井、屋檐走廊和巧妙的建筑等方面有獨特的處理技術,大多是斗式木屋架,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蚌古村有一座鼓樓,位于村中心,是村里的標志性建筑,建于清朝,有200多年的歷史,木結構,榫頭,沒有釘子,因為房間以鼓命名,是蚌古村村民遇到重大事件,通常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地方。蚌古村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鼓樓舉辦重大活動,鼓樓是蚌古村文化的載體和精髓。蚌古村有擊鼓敬民之說,平時村里如有重大事件,就擊鼓,召集群眾商量。如果發生火災盜賊,也打鼓呼救,不同的事情對應不同的鼓聲和鼓點。就這樣,新聞很快就能讓村民們知道,鼓聲到達的地方,人們會聞到聲音。因此,鼓樓對蚌古村人有著特殊的寓意。
勤勞的蚌古人衍生出許多燦爛的民族文化,至今仍在使用。除了每年舉辦獨特的節日、祭祀等活動外,村里還保留了一系列民間活動,如銅鼓勵、婚喪嫁娶、三月三日花街對歌、手巾舞等。
蚌古村至今仍有傳統的紡織工具,其傳統的布料都是自己紡織的,蚌古村無論男女民族服裝都是自己紡織的。蚌古男裝比較簡單,頭裹黑色圍巾,穿著黑色粗布對襟排扣上衣,下面穿著黑色吊襠褲。以青紫為貴,節日期間穿銀扣深青紫色上衣,腳穿黑圓口或尖口布鞋。傳統的女裝比較復雜復雜。頭部內層戴金銀繡花額箍,外面裹著彩色流蘇穗的錦帕。上衣為藍色或紫色左翻領細袖窄腰緊身短衣,領襟、袖口、下擺通常鑲邊。穿百褶裙,有時候為了方便工作,把裙子綁在臀部,像鳥尾一樣。穿半高筒繡花鉤鼻鞋,色彩對比強烈。其裝飾品包括發夾、耳環、項圈、項鏈、胸牌、手鐲、手箍、各種吊墜等。色彩對比琳瑯滿目,銀飾耀眼。
蚌古儂人服飾的對襟衣下擺寬,腳邊圓,左右兩側向上傾斜,以示鳥翅,下穿百褶裙束扣在臀部,如鳥尾。穿短裙,穿長裙,這種短裙緊胸可以充分展示人體形狀的美,短裙和長裙形成面積分割,產生形狀的節奏變化,加上圖案裝飾,以展示美。牛耕田的稻作觀念和審美感受也出現在其服飾中。它的花頭帕兩端垂直露出,視之為牛角,表現出像牛一樣勤勞的觀念,這是牛崇拜的審美體現,是稻作文明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