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傳統古村落的保護
傳統村落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農業歷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們是農業生活的遙遠來源和根據地。到目前為止,仍有大量的人在村里謀生。村莊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繼承了民族文化形式的起源。傳統村落數量眾多,色彩豐富,價值獨特。它是遺存的歷史,孕育了民族的文化記憶。
一、解決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困擾已久的難題。目前,許多古村落已成為空心村。保護和修復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村落中的老建筑大多屬于私人所有權。修復需要大量資金。村民們沒有承受能力,也缺乏保護和維護老建筑的動力。然而,如果政府投資修復,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大量老建筑需要修復,政府可能無法承擔大量資金,另一方面,舊建筑的所有權沒有改變,私人物業用公共資源修復不合理,現實中難以進行。
二、新村和古村落的統籌建設應首先明確新村和古村落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聯系。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落吸引游客,利用新村落完善的設施為游客服務。一方面,要保護舊村落的原始生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舊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游特色資源;另一方面,要規劃整治新村,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建設和完善古村落旅游服務設施,避免古村落過度建設,破壞古村落的簡約氛圍。
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精髓和關鍵在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許多農村城市化大多是大規模拆遷和建設,無形中抹去了許多具有鄉村魅力和歷史價值的元素,建造了大量的現代建筑,使大多數村莊都是一樣的,沒有自己的特點和歷史遺產,這也是當今農村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主要誤解。因此,要縮小城鄉差異,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首先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古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應以保護古村落整體風貌為前提,改善生活環境。新村的基礎設施應按照較高的標準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和未來的需要。
4、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前提下,采用原有的特色建筑材料和傳統的建筑工藝,對舊建筑進行適當的修復和改造,保持舊建筑原有的簡約外觀和建筑裝飾;二是根據舊建筑的用途,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廁所、水電、網絡、照明等內部生活設施,滿足現代日常生活和辦公的需要。
加強古村落文化建設文化保護與建設是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落,古村落的生活氛圍和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使古村落成為只有歷史建筑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加強古村落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源,適應現代文明,繼承村(村)的不斷建設和發展,散發新的活力。
古村落里的房屋、小巷、庭院、河流、出水口、古井、墓地、廢墟、植物和樹木都是物質層面的保護和利用對象,記憶、習慣、儀式、信仰、手工藝品等傳統文化也同樣重要。
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應與禮堂文化和農民文化公園活動相結合。是古村落的靈魂、血液和根源,是村民享受生活的常態,也是古村落開發利用、旅游留人的法寶。
要突出文化挖掘、故事整理、包裝宣傳、策劃營銷,充分利用互聯網+,整體包裝古村落,整合資源,重點推出休閑度假、農業體驗、茶文化、民俗、影視基地等旅游產品,主要推廣一村一產品,建設集居民生產生活、休閑體驗、購物旅游為一體的民間文化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