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縣三晉國寶崇安寺
崇安寺位于山西省陵川縣崇文鎮,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廟分為兩個入口庭院。中軸線前是山門的古陵樓,面寬五間,深六個椽子,二層三個屋檐,彩色玻璃邊緣。
先說崇安寺的歷史沿革。當地人說先有崇安,后有陵川。隋開皇十六年始建于陵川縣。因其四周岡山環繞,中間地勢低平,故名陵川。但崇安寺的歷史可以推向后趙時期。福慶院初建時,改名為凌煙寺。唐初改名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被命名為崇安寺。盡管凌煙寺的名字來源仍存疑竇,但崇安寺很有可能在石勒死后埋骨。據西晉十六國時期考遠介紹,曾輔助趙皇帝石勒爭霸世界的西域名僧佛圖澄,勸他弘揚佛法,修建寺廟。石虎繼位后,出于對佛教的崇拜,在陵川創建了崇安寺。陵川《縣志》大事記載:趙石勒侄石虎繼位(335-348)期間,崇安寺修建(1983年修建古陵樓時,發現琉璃脊柱上寫著‘石虎剎車’的標題)。還有創建崇安寺的第一代僧人是智遠和尚。智遠和尚未出家,是石勒的親信。他特別崇拜石勒的信佛,更相信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境界。石虎命令他守衛臥龍崗。于是他把頭發剪成僧侶,修了一座寺廟,聚眾講經。臥龍崗的名字和古陵一詞都與石勒有關。元初陵川人郝經曾寫詩說:都門長嘯是憑陵,瓜割中原霸業興。夜葬山谷誰得見,至今仍有守墳僧。崇安寺可能是石勒墓的傳說至少在元初流傳。
現有的崇安寺是一個兩進式庭院群,位于縣西北的臥龍崗上。根據地形,從低到高建三層平臺,在最高的平臺上建造崇安寺的山門古陵樓。古陵樓后面有一個中央大廳,當地人也被稱為大廳;然后是大雄大廳。古陵樓左右有鐘鼓二樓,中央大廳西側有插花樓。這是崇安寺的一般平面布局——仍然保持著明朝的布局,但規模已經縮小了很多。
崇安寺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寶殿和當央殿,兩者都是單層建筑;相比之下,古陵樓作為山門,是一座三滴水式歇山頂樓閣建筑,面寬五間,深六椽。屋頂鋪有筒板瓦,綠色琉璃剪邊。底層斗拱為單翹三踩,上層和平座為重翹五踩。耍頭多雕成龍頭和象鼻風格,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對于一般樓閣來說,平座的斗拱往往會被雁翅板擋住,而這里則暴露在外。為防止雨水侵蝕,在耍頭上遮擋琉璃瓦。現存的古陵樓是明朝萬歷41年(公元1613年)重建的,但也使用了北宋嘉佑年間(公元1061年)的石門砧和門框。前屋檐下懸掛藍色牌匾,從右到左書寫古陵樓三金字;還有四塊同色牌匾,分為行山鐘秀四金字,左右放置古陵樓牌匾;在古陵樓背面的對應處,還有四塊同色牌匾,分為留月棲云四金字。
鐘鼓二樓與古陵樓東西并列(建于乾隆34年,即公元1769年),中間有兩個掖門。兩掖門和山門的結合是佛教所謂的三門。鐘鼓二樓為重檐歇山頂,琉璃剪邊。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的鑄鐵鐘懸掛在鐘樓內,高約2米,直徑1.6米,形狀簡單。崇安寺有三宋,一個是古陵樓的宋朝門框,一個是古陵樓保存著北宋名人馬吉用平行寫的崇安寺三門碑,另一個是宋代鐘樓的鐵鐘,鐘上鑄有銘文、方形圖案和八卦圖案。然而,雖然鐘屬于宋代,但鐘樓是清代的作品。清代鐘樓懸掛北宋鐵鐘,非常局促,敲鐘不方便。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到北宋末年崇安寺有鐘樓,清朝以前的鐘樓不在現在。唐宋時期,佛寺的布局一般是鐘樓和藏品,也有藏品和觀音閣;鐘鼓樓的相對設置在明代開始流行,通常位于山門兩側或門內兩側。據考證,西插花樓應為原藏經閣,被燒毀的東插花樓應為原鐘樓。而且插花樓的內部空間比山門東側側的清代鐘樓更豐富,非常適合放置北宋鐵鐘。
走進古陵樓后的第一個院落,你可以看到當央殿,當地人也叫過殿。當央是指正中央。但實際上位置并不合適,即與古陵樓不在中軸線上,這是由于地形原因造成的。由于殿內供奉了毗盧那佛,又稱毗盧殿。中央殿面寬五間,深三間七檁帶前廊,中五梁對前后單步梁,單檐歇山布瓦頂,琉璃脊飾,屋頂中央有黃琉璃方勝。大檐額交角出頭上架時,柱間穿月梁形額支。外檐平身科和角科為重翹五踩斗拱,柱頭科為另外45°斜拱;山面斗拱均為重翹五踩。內柱略高于檐柱,因此內柱頭斗比外檐少一跳;前檐內柱有四根,后檐內柱只有兩根。拆下中間兩根放置佛像,柱上的前額也隨柱斷開;前后內柱位于下平面下,與山柱不相對。
當中央大廳西側有一座西插花樓,與東面的東插花樓相對。不幸的是,中華民國初期,東插花樓被朱榮摧毀。插花的名字完全是民間根據屋檐的翹曲形式,類似于狀元戴的插花官帽。事實上,經過研究,插花樓實際上是金代藏經樓的遺物,而燃燒的東插花樓則是金代(或宋代)鐘樓。
為清代重建的作品,當央殿后是大雄寶殿。它是一個懸掛在山頂上的單檐,五個寬闊的表面,深八架椽子,也為瓦頂琉璃剪邊。與前面的古陵樓、當央殿相比,古陵樓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當央殿為單檐歇山頂;而大雄寶殿則為單檐懸山頂。就建筑等級而言,順序完全逆轉,也被認為是崇安寺的三大獨特之一。這種異常的布局,加上古陵樓的突出,讓我們大膽地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古崇安寺的古陵樓不是山門,而是崇安寺的建筑布局中心。寺院南側可能有山門。甚至原來的崇安寺也不是寺廟,也許后趙的一座宮殿也不為人知。只是隨著歷史的演變和自然條件的變化,如人為破壞或山洪沖刷,只保留了今天的樣子。當然,其歷史真相需要專業人士的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