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壁畫水月觀音圖
法海寺水月觀音圖位于正殿佛像后面,坐南向北,寬4.5米。畫觀音、韋陀、童子等,是臨摹學習和欣賞的珍貴資料。
壁畫是一制在建筑墻壁或天花板上的裝飾性圖片。它是中外歷史上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中國壁畫自古以來就有著獨特的風格和風格。它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墓地壁畫、石窟寺壁畫、寺廟壁畫三種。
明代法海寺壁畫是法海寺鎮寺之寶。法海寺位于東北兩公里左右的翠微山麓,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寺內的大雄寶殿保存了明代完整的巨型壁畫,瀝粉堆金,迭暈烘染。壁畫完成于明正統八年(1443年)。五百多年后依然光彩奪目,堪稱明代壁畫之一。
法海寺壁畫分布在大廳的三面墻上,東西山墻和后山墻,共10鋪,面積236.7平方米。整個大廳有77幅壁畫,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以及不同的姿勢和不同的表情。有說法和坐禪,有崇拜,有慢慢行進,有冉冉飛翔。人物、動物、怪物和植物不僅生動,而且生意興隆,和諧活潑,形成了清新、清新、莊嚴的佛教仙境。
水月觀音是漢代佛教三十三種觀音菩薩形象之一。顧名思義,它表現了觀音在水中觀月的形象。由于其獨特的魅力和深遠的宗教隱喻,深受信徒的喜愛。它是寺廟和信徒崇拜的觀音塑像中最常見的形象。有趣的是,在印度和尼泊爾早期或同期的佛像和繪畫作品中,沒有水月觀音。這是因為,包括水月觀音在內的民間流傳廣泛的33種觀音的起源,是印度佛教東傳后中國佛教徒根據《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種不同身份的眾生形象,融合了漢族傳統繪畫藝術和審美情趣,充分發揮了想象力。
據說水月觀音形象的創始人是唐代著名畫家周芳,被譽為畫子為古今之冠。隋唐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繁榮,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吸收印度、波斯等外國藝術風格,特別是大量的佛教風格和主題作品。據說被后人尊為畫圣的吳道子,在洛陽、長安、敦煌莫高窟留下了大量的佛教壁畫。擅長仕女畫、肖像畫的周芳,深受敦煌壁畫人物形象的影響,在佛教繁榮、佛畫流行的背景下,博采眾長,積累了豐富的頭發,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佛像畫特色。根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洛迦山中的觀自由菩薩,他創作了水月觀音這樣筆法柔和、形象端正的神品——周家樣,為后人的繪畫和雕塑爭相效仿,傳播廣泛。
水月觀音造像的核心特征是觀音一心觀水中月相的化身。水中月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隱喻之一。水中月是月的形象,非月的實體是指諸法無自性,無實體,如水中月、鏡中花。水月觀音的象征意義在于告訴人們放下執著,探索世間萬法假象,意識到成佛。它的造型風格恰到好處地展現了觀音常樂我凈和法喜滿滿的境界,仿佛觀想者可以從菩薩微不足道的表情、情緒和舒適休閑的姿態中聽到靈魂深處關于解放和舒適的秘密歌唱,達到宗教藝術作品形式、內容和精神的高度統一和世界審美的巔峰。
這尊水月觀音位于正殿佛像后面,坐南向北,畫面寬4.5米。觀音戴著寶冠,戴著阿彌陀佛像,這意味著觀音既是阿彌陀佛的脅侍,也是他的接班人。水月觀音的衣服漂浮了3米多,周圍裹著朦朧的白色紗布。紗布上裝飾著六菱花和六片花瓣。每片花瓣由48根金線組成。披薩畫很細,像蜘蛛絲一樣細膩。披紗遠看輕薄,欲隱欲現。身上有很多流蘇,但并不累贅,相當細致精致。畫家用生動的筆畫出溫柔端莊的觀世音,給人一種非凡、清晰、和藹可親的感覺,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善財男孩位于水月觀音像的左下角。善財男孩出生時,各種珍寶自然涌出,故名。善財男孩五十三參,終于取得了積極的成績。參拜的27位善知識是觀音菩薩,后來成為觀音菩薩的威脅侍者。
韋陀位于水月觀音的右上部。佛寺的守護神,傳說是觀音菩薩的守護神,身材魁梧,威武勇敢,面如童子,說明他不失赤子之心。據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時,邪惡的惡魔搶走了佛的遺骨,韋陀及時追趕,努力奪回。因此,佛教將他視為驅邪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供奉韋陀,被稱為韋陀菩薩。他經常站在彌勒佛像后面,面對大雄寶殿,保護佛教,幫助家人。
金犼(hǒu)位于水月觀音像右下角。觀音坐騎。金雨又叫金毛雨,像狗一樣兇猛,吃人。每次和龍斗,嘴里噴幾丈火,龍往往贏不了。
鸚鵡位于水月觀音像的左上角。佛經中有很多關于鸚鵡的傳說,比如阿彌陀佛變成鸚鵡教育中國人,再比如山火燒林,鸚鵡思林恩,取水灑水,天帝見而感,降雨止火。在《阿彌陀經》中,描述了鸚鵡、頻迦鳥等鳥類在極樂世界歌唱和贊美凈土的功德,使死去凈土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