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資壽寺-畫塑雙絕,三晉古寺名寺!
資壽寺,俗稱蘇溪寺,位于山西省靈石縣東10公里處的蘇溪村西側。根據現有的紀念碑,寺廟成立于唐代咸通11年(870年),重建于宋代,以祈求圣佛祝福和保佑普通人長壽命而命名:資壽寺。所謂的資本,供應,給予。
據說宋代寺廟的香火相對繁榮,每天都有20多名僧侶鼓過大廳。金代末年,寺廟因周圍的森林火災而被摧毀。周圍的紳士、商人、村民等,捐贈了銀、財產,于泰定三年(1325年)重建寺廟。
至明正德16年(1521年),大規模補茸完善,但香火不如以前。后來的朝代,雖然戰爭鮮,但寺廟和佛像的損壞并不大。現有建筑均為明代重建,均為磚木結構。
資壽寺,寺廟朝南,背后青山連綿,寺前溪流漏水,山川秀美,是三晉古剎難得的風景。總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古剎高聳,飛檐四挑,亭臺樓閣高聳,亭臺樓閣林立。頂部三色琉璃瓦相間,從遠處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壯觀。主樓896平方米,以儀門屏蔽磚雕墻(即照墻)為中軸線。
入口處有一條20多米長的磚柵欄走廊,從低到高逐漸延伸到庭院。奇妙的是,這扇門的設置也很有氣勢。它的建筑是兩層樓的結構,主要精工在上層。頂部的灰色脊獸,瓦掛青獸,四面飛檐,周圍的八柱支撐,形成走廊風格。鳥瞰,可以看到整個寺廟的景觀。寺廟前后分為兩個庭院。
前院又稱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定居在這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殿額傅山先生的書匾山林野趣四個黑底金字,給人一種青銅鑄鐵、雄偉挺拔的印象。據說這是傅山應邀參觀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講座。
殿寬3間,深2間,前后開門,可進后院。殿兩側有四尊天王雕像,身高約3米。人物生動飽滿,造型魁梧逼真,富有古代武士強大的形象特征。
后院相對寬敞。在中間的平臺上,有一座大雄雷音殿,與天王殿遙相呼應。這是整個寺廟的主廳。門額上掛著一塊書,上面有一塊萬德巍峨的橫匾。筆跡柔和毅、瀟灑。當地文人在民國12年修繕寺廟時,書刻。
殿閣有三座,里面有佛主釋迎牟尼的三尊雕像。殿堂兩端有三座彌勒佛殿和藥師殿。平臺下的兩廂廊分別配有彌陀佛殿、三大士殿、藏王殿和二廊殿,分別有三座。其次,在兩個醫院的左右上方,有鐘和鼓的二樓。
例如,當前院進入后院時,很明顯,古人在設置這組建筑時,到處都注重方向和結構的對稱性,甚至院子里的四個小而精致的紀念碑亭也是對稱分布的。可以看出,寺廟建筑的結合主要吸收了中國傳統對稱美學的特點。
畫塑雙絕
移動觀看后院各殿宇的彩塑、繪雕、結構,各有其妙,相對完善。如果從藝術的角度來比較,收藏主廳、藥師廳、三大士殿最有魅力。
一是三大士殿彩塑。大廳里的三大士觀音像和周圍大小不一的16位羅漢,體型優美,表情逼真,色彩清淡樸素,圖案自然得體,堪稱全寺90多尊彩塑之一。有的合十沉思,有的追溯靜坐,有的憤怒,有的談笑風生……真是栩栩如生,棚韌如生,突破了古代彩塑中干篇趨同的模式,不愧為我國現存明代彩塑中的珍品。
二是主殿和藥師殿的壁畫。盡管他們經歷了滄桑,但仍然保存完好。畫面構圖大膽,色彩豐富,工筆豐富,技術好,寺廟里的九幅壁畫獨特,圖片分別描述了佛陀釋迦牟尼的傳說,圖片有青山綠水、人物花鳥等,精致的地方也是畫面鉤金裝飾,直接感強,人物生動細膩,線條清晰自然。咀嚼后,都為古人精湛的技藝而嘆息。
三是藥師殿的天花板。其結構設計精巧獨特。更不用說幾十塊方格中畫出的草藥花的美了,光是中間飾有金色浮雕盤龍的兩個長方形頂板就足以讓你欣賞。它們用無數小巧勻稱的彩繪斗拱,按照八封圖案,層層向內支撐,深度約1米,形成盤龍八封外封的立體氛圍。在我國北方的寺廟古剎群中,這種巧奪天工的奇制結構也很少見。
資壽寺以大雄寶殿為主,建筑工藝精湛,造型簡約美觀。此外,西北角還有藏經樓、真武閣、方丈院、千手觀音殿、禪堂院;關帝廟和戲臺建在東南角。它們日夜與主樓共存,相得益彰。
資壽寺作為明代古建筑,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并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