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建筑文院-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一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區,建于隋大業年間(605-617年)。康熙36年(1697年)集資重建寺廟,改名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雖然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王朝,但在這個短短38年的王朝歷史中,隋朝建造了大量的建筑。中國歷史上的兩個著名城市長安和洛陽都是在這個王朝建造或重建的。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在隋朝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所以佛教的宗教建筑也有大規模的建筑。文殊院是成都最著名的。
文殊院經歷了唐朝、五代、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后來,它在明末被戰爭摧毀。康熙時期,慈都禪師住在相信寺遺址。不久之后,禪師修行卓越,在禪宗中展現出火光。人們認為他是文殊菩薩,這是神奇而不可思議的。由于人們對慈都禪師密行的欽佩,他們感受到了政府和士大夫的支持,于是籌集資金重建并更名為文殊院。
由于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隋朝文殊院的弊端早已衰落。但畢竟值得清朝人追隨重建。這說明文殊院的建筑技術和意義對后人影響很大。
文殊院是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禪林圣跡于一體園林古建、佛教圣地集觀光、宗教修學于一體。
文殊院朝南,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現有建筑是川西平原典型的古建筑風格,全木建筑,六大正殿依次面向山門中軸線,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山門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與東西兩側的鐘樓、齋堂、廊房等建筑融為一體,莊嚴、簡約、寬敞,是典型的清代建筑。
兩側配有禪、觀、客、齋、戒、念佛堂、職場房。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形成封閉的四合院。全院共有190多棟房屋,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房屋為木石結構,柱基石精細琢磨;柱子上的斗拱雕刻精美。寺廟里有很多大廳,但也有花園風景的襯托。植物繁茂,池水綠意盎然。
走近文殊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門對面的照墻。據記載,照墻上的文殊院和瑞澤深天地,宗風越古今是慈都禪師手書。
第一個寺廟是由慈都禪師建造的圓和尚改造,供奉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這三座寺廟是第二座寺廟,供奉觀音、文殊和普賢。
大雄寶殿是第三進殿,慈都禪師建造,叔叔和尚重建。大雄寶殿高10.56米,單檐休息山頂。殿內建有高大的玻璃動作,供奉銅鑄釋迦牟尼佛坐像;左右侍奉銅鑄迦葉和阿難尊的雕像,都是道光九年鑄造的。
第四個大廳是說法堂,據說是古信相寺的遺址。大廳里有一個磚戒壇,中間墻上鑲嵌著康熙手書空林二字;大廳中央寶蓋下有一尊藥師佛,左右有十二個藥叉將軍。
陳經樓是第五進殿,慈都禪師創建,道光四年本圓和尚重建。陳經樓分兩層,高15.84米,是寺廟收藏經典和重要文物的地方。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寬林老和尚在寺內中軸線上修建了文殊閣,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層空林講堂、第二層空林佛教圖書館和第三層萬佛殿組成。
文殊院文物云集,寶藏眾多。寺廟里有300多尊佛像,包括鋼鑄、脫紗、木雕、石雕和泥塑,非常豐富。從時代上看,有出土的梁石雕、唐宋時期的鐵鑄戒指、清代青銅鑄像和緬甸玉佛。這些雕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和鑄造技術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寺廟還收藏了明清以來的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書法家米菲的《海月》橫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玄奘大師頭骨、唐日鍍金經、千佛法衣、發繡觀音、挑紗文殊、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
藏經樓還收藏了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千、豐子愷的書畫。
解放后,醫院多次修復粉刷,增加了數千棵銀杏、樟腦、梅花、木蘭等花木,增加了茶館和特色素食餐廳香齋堂,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佛教和旅游場所。
古建筑的傳播依賴于人們對文化和信仰的追求和傳承。文殊院作為傳承歷史、延續文化的載體。通過建筑,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他們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巨大創新和發展。在文化的融合下,這些建筑始終生活著古人虔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