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文化文昌信仰的起源
七曲山寺廟的整個寺廟設計精美,坐在山脊上,翹曲的角落散落,宮觀崎嶇,結構嚴謹,雕梁畫棟,風格各異。既有北方氣勢磅礴的宮殿式建筑,又有南方小巧玲瓏的園林式建筑,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商的精湛技藝。
七曲山大廟,又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自元代以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不斷擴建,才成為現在的規模,整個殿宇樓閣共23處。結構嚴謹,布局有序,廊腰回彎曲。結構嚴謹,布局有序,廊腰曼回,曲折自然,雕梁畫棟,是蜀中罕見的古建筑群。廟內還有大鐵鑄造像、鐵鑄花瓶等珍貴文物。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將大廟視為家廟。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文昌是中國乃至世界華人圈的文曲之星,是負責人間文運考試、名利的全國性大神。文昌信仰廣泛存在于民間信仰中。七曲山寺是中國文昌皇帝的發祥地,也被稱為皇帝的故鄉。在科學考試的前夕,中國學者會想到去文昌宮祭拜文昌皇帝。梓潼七曲山寺是這種文化的祖先。
文昌信仰起源于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大廟。起初,它起源于星宿的信仰,被稱為文星或文曲星,是天上星宿星宮名。之后與梓潼神張亞子合并,構成了文昌的信仰。梓潼神張亞子,因其傳奇的人生經歷,從小聰明善于學習禮儀,后來精通醫術,懸壺濟世,行醫治病,孝順父母,多行善舉,深受梓潼人的喜愛,被視為孝道的典范。他死后,人們首先把張亞子作為雷神來祭拜他。歷代皇室不斷追封后,逐漸從梓潼神演變為文昌帝君,成為讀者心中的偶像和保護神,文昌信仰的核心神只。
在形成文昌信仰的過程中,道教有兩個明顯的貢獻。有一次,道教把天上的文昌星當作吉星,把它當作主宰功名祿位的神。這為文昌信仰奠定了基礎。有一次,通過全世界文人學生希望天上中的文昌星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他們用扶道降鸞的方法編寫了一套完整的道教書籍,不僅滿足了學生的祈禱,也為文昌星從天而降、梓潼神合二為一的誕生提供了合法依據。從那以后,文昌帝君就成了負責世界文運的文教之神,負責考試和名譽,文昌信仰的本質就在于此。文昌帝君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虔誠的尊敬和信仰。
主要景點
百尺樓
走進寺廟的正門,是明朝取代西蜀著名建筑的100英尺高的建筑。這座建筑的三層共有100英尺高。據說這座建筑可以與荊楚著名建筑岳陽樓和黃鶴樓相媲美,然后在火災中被摧毀。這座建筑是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的。建在山頂上的天尊寺宏偉壯觀,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物理材料。
鑄像
寺廟里有10尊明代鐵雕像,最大的文昌皇帝雕像高達4.7米,重30噸;8尊侍奉像高6英尺,重1萬公斤。這些雕像體態勻稱,工藝精湛,在四川很少見。它展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和造型水平。
大廟原有張獻忠像,綠袍金面,十分威武,清時被綿州知州安洪德摧毀,現重塑
。據說張獻忠帶兵入川至七曲山。當他看到是文昌皇帝張亞子,他說:你姓張,我們也姓張,就和你聯系宗吧!于是把文昌廟改成了太廟。大太相通,以后叫大廟。
翠云廊
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這是國內外著名的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漢,明清時期完整。雖然歷經千古滄桑,但依然繁茂。他們的姿態奇特:有的主干挺拔,鐵骨參差不齊,性格像泰山,所以人們稱之為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同根并干,形同連理,所以人們稱之為
關帝廟
夫妻柏;有一棵巨大的柏樹,胳膊干傾斜,形成了一個既能避雨又能遮風的樹腔。據說劉禪死后,在去洛陽的路上,他在樹下躲過了雨。因此,人們稱這棵樹為太子柏,也稱阿斗柏。最珍貴的是應夢仙臺旁的金柏,它沒有皮膚、樹枝和葉子,但它變得越來越強壯。據說它是張亞子種的。
七曲山寺也以古柏聞名。四川陜西大道兩旁,古柏秀麗郁郁蔥蔥。主峰林冠,四季常綠,疏條交映,優雅寧靜。山中的一株金柏枝條粗糙干燥,宛如蒼龍騰空,被稱為樹王,是古代翠云廊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