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紫禁城是如何干燥通風的?
紫禁城古建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建筑。木材材料作為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骨架,具有良好的抗彎、抗壓、韌性,但也存在怕潮、易腐爛等材料缺陷。因此,紫禁城古建筑的木構件始終處于干燥通風的環境中,這對古建筑本身的延年益壽至關重要。
然而,從施工過程的角度來看,通常先安裝木柱網和梁框架,然后建造墻壁。古建筑的墻壁很厚。在與木柱交叉的位置附近,在建造墻壁時,柱子經常被包裹起來。封閉在墻上的柱子,如果不經常通風和干燥,很容易腐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中國古代工匠巧妙地用古代磚制作了一種空氣循環器——通風。
對于現代建筑來說,空氣循環器是一種現代技術設備,其主要功能是使建筑內外的空氣不斷循環,達到空氣交換的目的。顧名思義,為了解決墻上木柱的通風問題,其作用相當于一個原始的空氣循環器。
所謂的通風,實際上是一塊中空雕刻的磚。通常工匠會在木柱與墻的交叉處,不要讓木柱直接接觸墻,而是與墻之間有約5厘米的間隙,同時在柱底相應的墻位置留下磚洞,大約15厘米寬,20厘米高。為了美觀,工匠們還用雕刻有圖案的中空磚雕刻來建造洞,這種中空圖案的磚被稱為通風。
通風是一種依靠墻外風壓和墻內外空氣溫差引起的熱壓等自然力,促進空氣流動,使建筑內外空氣交換的方式。在保證建筑功能的同時,使建筑通過自然通風調節墻附近木柱的濕度環境,從而保證木柱本身的干燥狀態。
在設置通風墻時,通常在底部和頂部設置一個,并在同一垂直線上保持兩個通風,其主要目的是形成空氣對流和循環。如果只設置一個通風,相當于空氣的單向流動,除濕效果必然不好。同時設置兩個通風,方便空氣從底部進入,沿柱體向上流動,然后從柱頂排出,使墻內的柱在上下方向流通。這樣,柱子和墻壁之間的潮濕空氣就會排出,柱子就會一直保持干燥。
同時,紫禁城古建筑外墻的通風位置實際上與木柱的位置相對應。如果墻的某個位置安裝了通風,墻的立面必須有木柱,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墻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一對通風。
紫禁城工匠在古建筑的長期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透風生產經驗。他們不堅持只在實體磚上開洞來滿足墻內木柱的通風需求,而是把磚雕做成豐富多彩的裝飾,比如雕刻成獅子形象的通風。獅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常見的神獸。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著勇氣、王權和威嚴,象征著地位、尊嚴和吉祥。通風的使用對古建筑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既有文化又有藝術性,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智慧與藝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