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室內裝飾藝術——五彩繽紛的炕圍畫
炕圍畫又稱墻圍畫,墻圍畫。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比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種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后來以顏料為底,色彩畫花,桐油漆。明亮明亮,堅固耐用。每天污垢,用濕布擦拭,又亮如新。因此,炕圍畫在民間開始流行起來。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代縣的炕圍畫。
炕圍畫的歷史起源:
炕圍畫起源于晉北高寒地區。當時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墻壁很容易脫皮,經常擦臟衣服和床上用品。因此,人們首先用膠水將白土(又稱甘子土)刷墻,在炕周圍的墻上涂上大約兩英尺高的圍墻,這不僅保護了墻壁,而且使人們免受臟衣服和污垢的影響。
據研究,炕圍畫應該脫胎于中國古代壁畫,就像宮殿、寺廟花園建筑彩畫一樣,是一種建筑彩畫藝術。由于炕圍畫的創作者都是民間工匠,從來沒有被官方重視過,所以史書沒有記載,很難驗證其起源。六七十年代最盛行。根據宋代墓葬考古發現,當時出現了炕圍畫的雛形。明清時期,北方民間有炕圍畫的藝術形式,其影響和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建造新房子并結婚。大多數人都要求工匠畫炕圍。
從清末民國時期的炕圍畫來看,它吸收了壁畫的鋪墊技術,建筑繪畫藝術也影響了它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一些擅長宮廷、寺廟、亭臺樓閣建筑繪畫的畫家,將自己熟悉的圖案和技巧引入民間炕圍畫裝飾,極大地豐富了炕圍畫的藝術表現力。民間年畫、木板雕刻技術的普及,為民間炕圍畫匠提供了豐富的藍本。民國時期活躍在民間的大量藝人,極大地促進了炕圍畫風格的創新和發展。
炕圍畫的制作技巧:
炕圍畫的形式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也就是說,上下兩組邊緣根據一定的規格布置形成主框架,中間等距布置為各種空間。它不僅具有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美感,而且具有簡單對比的豐富表現內涵。炕的上部是它的主體,鍋畫、爐畫和壁畫是它的延伸部分。
炕圍畫的高度一般在兩英尺左右。目前,由于房屋建筑越來越高、寬敞,炕圍畫也逐漸增加;它的長度取決于炕的大小。
炕圍畫空邊道以外的空間部分的顏色稱為底部。寧武、五寨喜歡紅棕色,紅火濃郁,強烈醒目。原平、代縣、復墾區多采用深綠色,簡約大方,清新悅目。兩者各有優點,各有優點。
邊道圖案是炕圍畫的精髓,在形成炕圍畫的形式和風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這是評價一套炕圍畫質量的標準。
邊道的種類很多,相當一部分是反復連續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圖案。常用的有:褪色邊、玉帶邊、竹節邊、唐邊、冰竹梅邊、卷書邊、萬字邊、獅子滾繡球邊、富貴頭邊、奎在蝙蝠邊(蝙蝠寓福)、暗八仙邊(八仙手持道具)、鶴壽邊(白鶴及各種壽字)、福壽邊(佛手、桃子或蝙蝠及壽字)……或古樸、或新穎、或簡潔、或精細、或平面展開、或立體凸現、或強烈明快、或平和迷離,可謂百色百樣,美不勝收。每套炕圍畫邊道的復雜性不同,但都是有機組合,相映成趣。每套炕圍畫邊道的復雜性不同,但都是有機組合,相得益彰。如果你仔細欣賞吉祥含義的創意,那就像嚼橄欖,余味無窮。
由于這些主題內容的含義,它們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作為保留節目傳播。因為這些畫面構圖飽滿,色彩艷麗,描繪生動細膩,引人注目,所以享受主人的關鍵保護,有的用透明塑料薄膜覆蓋;有的專門串竹箭排擋塵御氣。只有親朋好友上門或者鄰居聚在一起,才能表現出夸耀,其珍愛之心才能看出來。
灶畫是一幅與鍋臺畫相連的立式畫面。因為灶君的位置在風箱上方而得名。表演內容包括瓜果、花鳥,也有吉祥的內涵。
炕圍畫用石色,需要工匠自己磨、漂、加明礬才能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顏色像新的一樣新。解放后,炕圍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山西炕圍形式的內涵,收集了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各種表達手法和豐富多彩的主題內容。傾其所愛,盡其所想,反復鋪陳,疊加組合,構成了其大紅大素、大雅大俗的審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