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古建筑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是明清時期建造的官邸古建筑群。清文淵閣大學士、官員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讀者、康熙皇帝35年經典講師陳廷靜的故居,原名中道莊。后來,康熙皇帝兩次住在這里,故名皇城。
陳廷敬曾為康熙皇帝做過35年的講師。作為總閱讀官和總裁官,他的領導編撰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三朝圣訓》、《清代統志》等大型語言書籍和史志。他被稱為清代語言學家和編輯。
陳廷敬一生都在等書,留有50卷《午亭文集》、《尊聞堂集》、《午亭筆話》等作品。他的詩品味很高,被稱為燕許手筆和國內無異詞。他是當時權威地位上成功的作家和詩人。
陳家,從明孝宗到清乾隆,人才輩出,冠蓋如林。有38人先后在朝廷擔任職務。還培養了41名貢生、19名舉人、9名中進士、6名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美譽。康熙時期,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弟翰林、兄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了《康熙字典》。
皇城總面積3.6萬平方米,由內城、外城、紫云倩等部分組成。內城是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避戰而建的陳廷敬叔叔陳昌言。外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還有一個關于皇城相府建設的故事:
自從陳廷敬在北京當大官后,他的老娘就想去北京看看,但那時,幾千里路,山高路遠,說起來并不容易啊。所以陳廷敬為這事非常發愁。他擔心如果老娘在路上有錯誤,他不能在兄弟面前解釋,兩個害怕老娘天生一雙大腳,害怕看到三英寸金蓮花首都笑話,不要讓老娘去,真的有些心,思考,對老娘說在他的村子里建一個小北京,讓老娘每天住在里面。知道兒子的心理,老娘也明白兒子的苦心,點頭同意了。
但小北京修好后,被打了一個小報告,說陳廷敬私修皇城有野心。陳廷敬知道后,趕緊讓家人把剛修好的城堡都刷上土黃色。黃與皇同音,使康熙皇帝也分不清真假。然而,陳廷敬卻因禍得福,這件事吸引了康熙兩次北巡,都住進了這座山格洼的黃城,因此,黃城也真的成了皇城。傳說畢竟是傳說,故事中的事有假有真。
皇城外城建于康熙38年(1699年)至康熙42年(1703年)。比內城晚了70年。這時,陳廷敬的母親早于康熙17年(1678年)就入土為安,所以陳廷敬為母親修建皇城的故事一定是后人編寫的。然而,這個故事突出地告訴你,陳廷敬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在內城的大門洞上方,有一塊斗筑可居的牌匾,是陳廷靜的叔叔陳昌燕寫的。因此,內城的歷史應該計算到明朝的宣德到崇禎時期。當時,明朝充滿了燈塔,富裕的家庭經常受到農民義軍的干擾。為了保護家庭財富,同義軍對抗,陳昌燕開始計劃建造城堡。
幾年后,大量的資金、農民工和糧食被用來建造內城。斗筑居的意思可能是陳昌言謙遜的說法。他把這么大的官房和房子混在一起,既能御敵,又能藏人聚財。
康熙皇帝為了表彰陳對朝廷的忠誠,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陳晉升后,也為父親陳昌期、祖父陳經濟、曾祖父陳三樂封給了不同級別的官員,并命令他回家樹功德拱門,為世界樹立榜樣。在內城外的過道上修建了一座功德拱門,并在上面刻下了十個兄弟、侄子和侄子的具體名聲和官職。
康熙42年,陳廷敬官拜文閣大學士、官員部尚書,于是大興土木修繕了中道莊外的城墻,門樓前上方掛了一塊大學士第牌匾。在大學士第的大門里,有一堵雕刻家精美的大影墻,中間的浮雕是麒麟吐玉。
從大門進入庭院的正門被稱為儀門,實際上是兩扇門。通過兩扇門后,它是歡迎大廳。大廳正面的油漆屏幕上懸掛著康熙皇帝皇家筆親書的點翰堂三個鍍金大字、龍飛鳳舞和博文約禮兩個皇家牌匾,更加華麗。整個廳院按前廳后臥,東書房西花園格局建造,井然有序,莊嚴和諧。難怪很多人看完后稱之為皇城故宮。
據說康熙皇帝在陳廷敬陪同下視察洛陽后,堅持來到陳廷敬的府首。看到這里風景秀麗,民風淳樸,他寫了一首詩給陳廷敬,第一次稱陳廷敬府為相府。后來,它傳遍了世界各地。
兩個城市的建筑風格完全不同,內城的房子坐東朝西,外城的房子坐北朝南。內城依山就勢,有高大的河山樓,密密麻麻的藏兵洞,還有通往城外的隧道,是一項很好的防御工事。外城地勢平坦,房屋整潔,有廳堂書房,亭亭花園,房屋有尊卑之分,整體上是官宦巨宅。內城展現了堅不可攻、堅不可破的防御主題;外城體現了優雅高貴的盛世風貌。兩個城市相互映襯,相輔相成。如果你進去看,就像看一幅漫長的古典畫卷。
皇家書店金碧輝煌,中道莊雄偉壯觀,斗筑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它是明清兩代罕見的城堡式官方住宅建筑,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人之家。在2018年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皇城府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