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箭樓:老北京的象征
正陽門箭樓位于崇文區西北部,是北京市中軸線天安門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1988年1月31日,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門箭樓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市平臺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門式。它在城市平臺的中間開著。它是內城九門中唯一一座箭樓開門的城門,專門用龍車和鳳凰戰車。箭樓為重檐休息山頂,灰筒瓦綠色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開箭窗94個,供外射箭使用。
正陽門箭樓是一座非常壯觀的古建筑。說到老北京,我們總是把前門箭樓作為標志,這是老北京人的情感。我一直認為正陽門箭樓的所有建筑都是明朝的原始建筑。后來,我讀了一本名為《中國現代建筑史》的書。直到那時,我才知道箭樓歷史的起伏和西方裝飾。
想想那一年,元世祖忽必烈金戈鐵馬,大部分建在北京。他圍繞首都修建了60多英里的城墻和11扇大門。正陽門就是其中之一。只是當時正陽門不叫正陽門,叫李正門。
明朝時,明朝成祖朱迪遷都北京,將城南的城墻向南推進0.8公里,在正陽門現在的位置重建城門,依然叫麗正門。明朝正統第一年(1436年)改名正陽門。
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為了增強首都的防御能力,朝廷在北京所有城門前都建了箭樓,正陽門南面的箭樓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正陽門和正陽門箭樓由環形月墻連接,形成甕城。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正陽門箭樓發生了幾次火災,然后重建。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炮擊正陽門箭樓,造成嚴重破壞。1915年,袁世凱當政時,他的官員朱啟謙看到了正陽門和正陽門箭樓之間的甕城,阻礙了正陽門地區的交通。他請改造正陽門甕城。
朱啟謙想拆除正陽門甕城,遭到很多人的反對,難以進行。最后,袁世凱欽給了銀鎬,朱啟欽拿著鎬破土,這使得拆遷得以實施。正陽門改造的設計師是一位名叫羅克格的德國建筑師。建筑師。在箭樓的東西兩側,他增加了兩個懸掛的月臺,并在原來的方形窗戶上裝飾了西方的窗洞券套。
正陽門箭樓,雖然有西方裝飾,不再是原來的方孔,但變化非常漂亮,與建筑本身融為一體。它也使原來的防御性建筑變成了一座供觀賞的建筑。雖然這一變化很微妙,但它表明,在被西方炮艦轟炸后,外國建筑繼續入侵,甚至是權力象征的建筑也在悄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