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康百萬莊園——感受中原第一豪宅
康百萬莊園位于河南省鞏義市西三公里的康店鎮。莊園一詞很容易讓人想起中世紀歐洲的防御性住宅。它在中國保留的古建筑中并不常見。有很多人叫庭院。經過檢查,有一定規模的莊園可以稱為莊園。從字面上看,它是一個占用大片土地的庭院,當然,占用大片土地的人是大地主。
為什么叫康百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姓康的家庭。這里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康家發財后多代人的總稱。百萬這個詞更常見的說法來自清朝的老佛爺慈禧。慈禧太后極度膨脹,直接向世界大國宣戰。結果八國聯軍直接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后,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路過鞏縣。康家不僅為他修建了一座宮殿,還拿出100萬兩白銀糾纏慈禧。慈禧太后不小心說:沒想到,這個山溝里還有百萬家。因此,康家莊園成了康百萬莊園。
事實上,康家有一百多萬。慈禧獻給慈禧的是一百萬兩銀。自古以來,真金白銀一直是硬通貨。在當時的國家水平上,清朝一名步兵的月薪是12銀,一名騎兵的月薪只有2-4銀。它們都是清朝的正式編制,幾乎相當于當前的合同兵。以當時的購買力,一兩白銀可能相當于現在的1000元。按照目前白銀的市場價格,每克3.6元左右,一兩元180元,一百萬兩白銀1.8億元。而且康家給慈禧的只是自己家的一部分財產,所以康家不僅僅是百萬富翁!
康家一開始不是河南人,但和很多故事一樣,明初來自山西省洪洞縣。不知道是不是大槐樹。明洪武七年來,康守信來到鞏縣西孝義,以開餐廳為生。因為姓康,所以被稱為康家店。也是康家到河南的第一代。當時康守信是酒店的小老板。他平時炒家常菜,離富人還有點遠。
康家就這么積攢了五代,直到第六代的時候,出了一號人物,叫康紹敬,考了進士,當了大官。開啟了康家的“官商”時代,古代發家致富一般都離不開鹽,康家將海鹽從山東運到河南來賣,又將河南的糧、棉、油等運銷山東。來回不駛空,中間商兩頭都能掙差價,開啟了發跡之路,也從這時開始了康家莊園的營建。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康百萬莊園的有利地位。它支持已經被定義為風水寶地的芒山,前面是寬闊的洛水。它被稱為烏龜探水。雖然主樓沒有朝南,但后面的芒山可以說是一個天然屏障,而前面的洛水給康家帶來了賺錢的方式。在古代,大面積的材料交流都得到了這條水路的支持。康百萬莊園更像是一個優秀的碼頭。
現在總說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康應魁家族的總稱。康應魁是誰?康應魁是康家族的第十四代后裔,發送了戰爭財富。他利用清政府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機會,通過各種手段獲得了10年的軍事需求訂單。康應魁承前啟后,擴大船隊,在險象環生的商業領域南征北戰,靠水運在山東、河南、陜西、江浙經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與此同時,大興土木,開山擴宅,這才有了今天康百萬莊園的規模,康家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康家迎駕慈禧后,康百萬名揚天下,康家達到了名聲上最光環的時刻,但康家卻像清朝一樣岌岌可危。
1934年,民國亂世,軍閥混戰,土匪猖獗。康家第十八代傳人康子昭自覺日薄西山,無法挽回康家的死亡和繁榮。他在絕望中自殺,以自己的生命結束宣告一代巨人家族的衰落。榮辱起伏,滄桑,只留下門前的青堂瓦舍,后人評論。
從第六代到第十八代,康家共富有十三代四百多年,跨越了明清民國三個時期,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傳統。秘密是什么?秘訣在于對孩子的良好教育。康百萬園建有自己的私立學校和藏書樓,并根據家庭成員的年齡聘請當地名師授課。從康百萬莊園的文化氛圍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著獨特的治家理念和經商之道。康家自明代以來就有412個有名人物,相當于平均每年有一個。在古代,獲得名譽意味著官位。有了官位,一般都有經商的保障。因此,在古代和現在,教育是未來最大的生產力。
中華民國時期康百萬莊園也屬于康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府對莊園進行了改造。20世紀50年代,康百萬莊園充電。三分之一的房屋被征用作政府辦公室、學校和郵局,三分之二的房屋被分配給當地貧困農民。政府接管的三分之一是目前的康百萬莊園景區。康家的其他房屋早已被水泥和瓷磚所取代。
在窮人翻身到處都是斗地主的時代,康百萬莊園是負面教材的代表。全國各地都來這里學習,親身體驗地主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他們生活的奢華。因此,康百萬莊園主體的一部分保存完好。
房子是得以保存下來了,但是畢竟要“破四舊”,房子里的東西還是要處置一下的,所以能分的分,能砸的砸,其中就有一張用3000工時(八年多)做成的頂子床因為太大,無法從屋里抬出來,被砸的稀巴爛然后燒掉,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燒光。另一張花1700小時做的頂子床,因個頭小而被搬出去。今天,這張幸運的小床成了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