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長春文廟建筑的特點和意義
長春文廟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據史料記載,長春文廟最初是由當地鄉紳朱晨捐贈建造的。長春知府楊同桂、長春縣知事趙鵬主持了光緒21年(1894年)和1924年的兩次大規模維護和擴建。這里有一個動人的場景,門前古榆參天,花草滿壇,盤池如新月,虹橋飛在上面。
建筑特點
文廟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門前古木參天,花草滿壇,門口有盤池,虹橋尺架上,過橋是高大壯觀的格星門,門高7、5米。寬8米,門樓上有格星門、取土、必得等字樣,字跡蒼勁挺拔。進門后,中院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成殿當年華麗莊重,殿內供奉孔子及其弟子72賢人的牌位。西院是孔子家廟,東院是孟子廟和文昌閣。藏書樓是文昌閣.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所有有一定規模的城市都必須修建寺廟,以尊重和宣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經過百多歷史塵煙的洗禮,長春文廟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雄偉的建筑格局。
長春文廟是一座三進院式仿古建筑,由殿堂和門廊包圍而成:由墻壁、盤池、盤橋、格星門、東西更衣廳、孔子家9廟、孟廟、東西配殿、大成門、大成殿和崇圣殿組成。整體布局嚴謹,分散。
祭孔儀式
每年農歷二八月,文廟都會在大成殿門前的露臺前舉行祭祀孔子的儀式。當地文武百官和學校師生向圣賢雕像行致敬,場面壯觀。祭祀孔子儀式的主要目的是以儀式的形式向公眾展示傳統文化。祭祀孔子的六項運動高度評價了孔子的偉大生活,贊揚了他廣泛而深刻的儒家思想和對整個社會文明的教育作用。儀式不局限于古代宏大的祭祀場景和華麗精致的祭器,而是注重激發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長春文廟每年參加全球祭孔活動,就是向世界展示長春文化城的魅力。
經過近年來的一系列修復和擴建,長春寺現已發展成為長春寺(孔子文化園)的歷史文化街區。除了作為長春百年文化教育的歷史見證外,它還已成為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主題的有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