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建筑閱江樓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閱江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公元1360年,朱元璋指揮盧龍山8萬伏兵大敗敵陳友諒40萬人馬,為其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稱帝后,于1374年再次登陸盧龍山,感慨萬端,打算在山上建一座高聳的樓閣,一目了然地看著遠方,觀察奸詐的敵人,震驚世界。
于是他親自寫了《讀江樓記》,把盧龍山改名為獅子山,讓所有文臣都寫了一篇《讀江樓記》,其中大學士宋連寫得很好,與朱元璋的《讀江樓記》一起流傳于世。朱元璋在《讀江樓記》中闡述了建筑的原因、功能和風格。根據朱元璋的想法,讀江樓已經開工建設,奠定了基礎。
《再讀江樓記》解釋說,由于當時生產力低、經濟實力弱、多年戰爭等原因,尚未建成。2001年9月,閱江樓建成并對外開放,結束了600年的記無樓的歷史。
獅于獅子山頂的閱江樓,高52米,總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共7層。閱江樓平面L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形成獨特的角形,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光。登上閱江樓,浩瀚的大江風光一覽無余,金陵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目不暇接。夜晚,閱江樓晶瑩剔透,流光溢彩,觀賞長江燈火,城市美景,更是一種極大的情趣。
以閱江樓為名的閱江樓景區,位于南京市西北部,靠近南京長江大橋。景區總面積31公頃,其中水面1/3,陸地2/3,綠化覆蓋率85.3%。景區三面被盧龍河和護城河環繞,一面被1.5公里長的明城墻包圍,形成了水環城、城抱山、山托樓的壯觀景象。景區內有天妃宮、靜海寺、明城墻、五軍隧道等30多處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
天妃宮
明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利歸來,明成祖朱迪在獅子山麓建造了龍江天妃宮,感謝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朱迪在14年(1416年)為天妃宮寫了一篇題為《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的文章。據記載,天妃宮前后殿宇,房屋79間,周邊外墻計181丈余。清咸豐以后,天妃宮屢遭毀滅,昔日宏偉蕩然無存。1937年冬天,日軍侵占南京城,天妃宮再次被戰爭摧毀,只有天妃宮碑。1996年擴建靜海寺舊址時,將天妃宮碑移至靜海寺。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天妃宮于2004年底重建,規劃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2005年5月,一期工程竣工開放,建筑面積2688平方米。它恢復了明代龍江天妃宮的宏偉勢頭,成為吸引國內外各界人士祈求福祉的圣地。
靜海寺
靜海寺位于獅子山西南麓,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它是明成祖朱迪為贊美鄭和下西洋的成就而建造的。它被命名為靜海,意思是四海平靜(祈求和平)。靜海寺建成之初,占地約30畝,各種殿堂80間,鄭和晚年曾在寺廟居住,下西洋帶回的一些珍稀異物供寺廟供養。明嘉靖43年(1516年),李時珍曾住在靜海寺調查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藥用植物,并補充了《本草綱目》。
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在22年(1842年)與英軍在靜海寺和平,并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靜海寺歷經戰火,幾修幾毀,1937年日軍一把火,燒得僅存僧舍8間。靜海寺舊址于1987年重建;1990年被設立為《南京條約》史料展廳,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為迎接香港靜海寺舊址的回歸和擴建,鑄造了警鐘;1997年6月,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展廳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靜海寺重建后占地1.2萬平方米。
閱江樓的歷史有一段記憶。站在閱江樓上,我們可以看到金陵的美麗。我們靠在欄桿上很漂亮。百年城墻向前延伸,伸出手,用指尖觸摸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