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和考古學之一厚墻無柱
厚墻無柱:土木混合建筑體系
傳統建筑史認為,我國早期建筑遺跡通常以柱洞、木骨泥墻為證據,表明為建筑遺跡和建筑遺址,深刻影響了考古學科對建筑遺跡和遺址的探索和相關識別。也就是說,以木柱洞為代表的木結構是識別建筑遺跡和遺址的前提,甚至是唯一的條件。這是中國建筑史和考古學界常見的木結構體系!
然而,通過仔細探索目前發現的一些考古資料,我認為應該有一種土木混合建筑體系:厚墻承重,室內無內柱-土木混合結構體系。
比如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東灘頭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墻體遺跡非常清晰,有活動面下開挖的基槽和紅燒土墻(厚度約60cm至1m)。開間跨度約3~4米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用原木鋪屋頂(木頭做梁架而不是內柱);同時,也就是說屋頂形式或者多樣化,不一定要用坡頂。
國外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土耳其加泰土丘新石器時代遺址恢復的建筑,室內沒有木柱,是用厚墻支撐屋頂的簡單建筑形式。
土耳其加泰土丘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建筑恢復
去年7月《考古》雜志剛剛發表的蘆山毛遺址資料,特別值得我們特別關注。遺跡顯示,三座主要大廳并列,中間主要建筑開放跨度超過10米,仍然沒有內柱,只有幾個壁柱,東廳不僅沒有室內柱,甚至沒有壁柱。但其墻體一般厚2~3米(采用泥垛砌筑),最窄約2米。因此,從建筑力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直接將木結構連接到如此厚的墻上。我推測它采用了三角形叉架。
與此同時,蘆山毛遺址還發現了相當合理的護坡泥堆。這表明古人對土壤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不遠處的石茂遺址的石護坡收入較少,這可能表明古人對石護坡的認知仍處于初級階段。
我認為應該指出的是,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和重視蘆山毛遺址臺頂土木混合建筑的重要性:古人為了安全、防御和保護臺頂建筑中的居民,對山坡和臺頂建筑進行了保護;它還圍繞著廣闊的場地和空間,以滿足居民的功能使用。因此,這表明我們應該充分關注平臺頂部的土木工程混合建筑遺跡,區分相關建筑遺址,以免造成永恒的缺陷!
此外,民族學數據還告訴我們,無論室內是否有木柱,建筑屋頂的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收集的建筑模型(當地土壤建造)立面為木柱(室內也有),但屋頂呈弧形。另一個例子是馬賽人的建筑,內部木結構,外墻可以歸類為木結構泥墻,但屋頂和墻壁也呈弧形。
這些例子激勵我們重新思考和理解考古遺址。沒有柱洞并不意味著它不能存在或建筑遺跡。也可采用墻體承重土木混合系統。同時,支撐屋頂的木結構形式和屋頂可能形狀也應多種多樣,不限于某種形式或某種形式。
因此,我們不應該被固有的知識所束縛,而應該不斷地將新的數據納入研究并向前推進。
完整的瓷磚:了解草頂
到目前為止,考古資料告訴我們,大約4400年前,蘆山毛遺址已經出土了相當完整的瓷磚,圓柱板瓷磚,板瓷磚形狀多樣。不僅如此,陶寺遺址、寶雞龍山橋鎮遺址、鄭州商場遺址等,還出土了許多瓷磚。
蘆山毛遺址出土瓦
由此可見,我國瓷磚出現較早,商代瓷磚的使用相當發達,形成成熟。目前,中國建筑史書將夏商的主要宮殿建筑恢復為草頂,可能值得懷疑。
那么,當時可能存在的屋頂形式是什么呢?令人欣慰的是,當作者調查蘆山毛遺址并與馬明志領導溝通時,他提到他在建筑居住面上發現了一塊土塊遺跡,表面有木紋痕跡,但他不知道是什么。我猜這應該是木屋頂的遺跡。當時,建筑屋頂可能局部使用瓷磚,而大面積鋪設木屋頂或樹皮屋頂。
蘆山毛遺址木板頂遺跡
蘆山毛遺址距今約4400年。這告訴我們,我們可能需要重新了解隨后的建筑屋頂——草頂。事實上,著名建筑史學家陳明達先生對草頂建筑中商代如此發達的青銅器陳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商代青銅玉器高度發達,技藝精湛。其房屋,尤其是宮殿建筑,不應過于原始生態。目前,二里頭和殷墟宮的建筑遺址沒有瓷磚出土(此時已有瓷磚)。由于沒有瓷磚,恐怕古人應該使用他們認為更理想、更整潔的屋頂建筑材料——木屋頂或樹皮屋頂,而不是草屋頂等粗糙材料。當然,考古材料還需要確認它是什么樣子。因此,我希望在我們的相關考古工作中,多思考,多耐心,非常謹慎,不要失去寶貴的歷史文化信息,我相信未來會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我們的建筑考古學家和建筑史學家才能做出更接近歷史事實的建筑恢復研究。
柱洞:對位與埋深
去年,我參觀了安陽環北商城的建筑工地。當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研究員何玉玲交流時,我聽他說有些木柱洞下面有柱基,有些木柱洞下面沒有柱基。換句話說,或者只有三個角有柱基。
我當時的回答是,這應該是因為地下也可以看作是山,地形起伏,土壤質量不同,承載能力不同,所以這是中國古人認真分析,根據當地情況采取措施,處理方法不同。古人造房挖柱洞時,需要在土壤柔軟的地方放置柱基;但遇到相對較硬、風化程度較輕的土地時,不需要再放置柱基。畢竟,古人的建筑施工工具、技術手段有限,而非我們擁有現代化的施工設備。
如果這種說法相對可靠,這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在判斷相關建筑遺跡時,我們不應過于糾結于所有柱洞的完全對位,所有柱洞下應有柱基,所有柱洞都應埋在同一個深度。我們應該更加注意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這也需要因地制宜的精神。
中國古代木構架體系的新認識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我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大宗建筑,有兩種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
事實上,根據我們之前的理解,除了木結構系統外,還有夯土墻、無內柱的土木(或土石)混合系統。
這兩種結構體系的共存使我們在恢復歷史建筑時更加謹慎和謹慎。
又如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曾做過不少遺址建筑復原工作。例如,這座房屋的復原,認為屋頂(與墻身合一)全部陶化。
半坡遺址建筑恢復
然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當時的技術是否可行,所有外表面的燒烤和陶瓷屋頂?
或者,有沒有可能只是為了防止底部的毛細水和雨水而燒烤下墻?因此,這種做法類似于后世房屋腰線石(磚)的使用,以防止毛細水和雨水?
因此,我們做建筑考古研究、歷史建筑恢復研究等,需要盡可能耗盡相關信息,探索所有線索,謹慎、嚴謹、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