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碉樓-千碉之國的建筑特色
丹巴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建制縣時,取丹東、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故名丹巴,是嘉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千碉之國”的美稱。這里有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中路、梭坡古碉群,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的嘉絨藏族民居,文化底蘊深厚。
據史書記載,丹巴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個多部落的民族在這里長期生存和繁衍。遍布于丹巴境內的古碉便是這里世居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丹巴古碉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被稱為瓊籠。碉樓功能多,建在村莊要道旁,交通要關、關卡等地被稱為軍事防御碉堡;專門為土司準備的被稱為官寨碉堡;村中心,用于鎮魔的八角碉堡被稱為風水碉堡,這里有警碉堡、邊界碉堡、房間碉堡等。
碉樓在漢代開始在羌族地區發展,最遲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平定金川時建造的。南北朝時期,丹巴有五代碉樓,碉樓建筑技術成熟。丹巴有260座碉樓,據說全盛時期有近1萬座,沒有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是無法完成的。羌族建筑以碉樓、石屋、索橋、棧道、水利筑堰而聞名。
丹巴碉樓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縣河谷兩岸,大部分是三五組相互呼應,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樓這樣獨特的山。在碉樓集中的地方,數十座碉樓起伏不定,形成了壯觀的碉樓群。丹巴碉樓的每一座都經歷了百年的風雨,棱角分明地屹立著。
碉樓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大渡河谷里有一個兇猛的惡魔,專門吸收男孩的靈魂。為了祝福孩子們的成長,誰生了一個男孩,他們必須建造一個高碉堡來抵御惡魔。孩子每長一歲,高碉就要加修一層,打煉一坨毛鐵。孩子18歲的時候,碉樓修了18層,毛鐵也做成了鋼刀。這時,鋼刀被送給男孩作為成人禮物,鼓勵他勇敢戰斗,克敵降妖。
走出丹巴縣,沿著大渡河行駛約7公里。我看到幾十座碉樓從河對岸的山坡上拔地而起,或者三五一群,或者獨立的山。碉堡和碉堡相互呼應,形成了壯觀的碉樓群。十幾英尺高?!拖窀D。這是著名的丹巴碉樓。
丹巴的碉樓是由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嘉絨藏族建造的。據研究,早在公元前1700年,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絨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石墻的過程。隨著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防御野獸和戰爭,建造高碉堡已成為川西北河谷嘉絨藏族的典型文化特征。
古碉堡是用土由土壤和石頭制成的,外觀美觀,墻壁堅固。大多數古代的碉堡都與住宅單獨建在平地和山谷中的。古碉堡的形狀一般是高方柱:四角、五角到八角,少數達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度可達50到60米。
碉樓形狀各異,層高六至十層,碉樓堅固,基寬越高越窄,碉樓采用片石砌成,砌筑藝術精湛。這座碉樓是丹巴獨特的建筑,分布在丹巴縣,主要集中在河谷兩岸?;蛘呷鍌€一群,或者獨立于山,碉堡相互呼應,依山成勢;集中的地方,視力所及,數十座碉樓連綿起伏,形成壯觀的碉樓群。在眾多碉樓群落中,特別是梭坡鄉的碉樓群最具特色,共有84座,堪稱碉樓博物館。
古碉樓是嘉絨藏族建筑的杰作。它有數千年的歷史,規模大,類型多樣,建筑技能高超,具有很高的審美、社會學、歷史和民族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