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骨:中國骨雕藝術之美
骨雕,又稱骨雕,是一種以動物骨骼為原料的古老雕刻藝術。骨雕藝術歷史悠久。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工藝美術的發(fā)展,而且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始終閃耀著其獨特的非凡價值。骨雕的過程非常復雜,每個過程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一個很高的挑戰(zhàn)。正是這種精心雕刻的技巧創(chuàng)造了骨雕無與倫比的美。
一、骨雕工藝流程
1、選料加工
骨雕作品的制作要從選材入手。與牙雕不同,牙雕以象牙為原料,象牙較厚,實心較多,便于雕刻。骨雕以動物骨骼為原料,骨骼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短。一般來說,骨骼只有20厘米長;另一個主要特點是薄而脆,這也給骨雕的生產(chǎn)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選擇骨雕原料時,要選擇相對較長、較厚的骨頭,這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說千里挑一也不過分。
選擇合適的骨料后,骨料應進行一系列加工,切割、除油、除脂、漂白。經(jīng)過這些工藝處理后,骨頭可以成為骨雕的材料。
2、構思創(chuàng)作
有了合適的骨雕原料,下一步就要進行構思創(chuàng)作,根據(jù)現(xiàn)有骨料的形狀,在骨頭上描繪出大致的形狀,以便進一步加工。
與其他工藝美術一樣,骨雕藝術也需要材料的積累。日常生活中的四季蔬菜、水果、花卉和樹木都不能通過骨雕藝術來表達。俗話說,來自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藝術是真正的藝術。
3、具體加工
■鑿、鏟、磨
這是骨雕生產(chǎn)過程中的首要任務。鑿子是指骨雕作品的一般形狀;鏟子是指一般形狀的進一步加工;磨削是指反復拋光,使骨雕作品更加精細。在這三個過程中,鑿子實際上是最難掌握的,也是對生產(chǎn)者技能的最大考驗。如果一般形狀的把握錯誤,那么所有其他過程都是徒勞的。
■上色、拼裝
經(jīng)過鑿、鏟、磨三道工序,一件骨雕作品還沒有完全完成,還要進行著色和組裝。著色也是骨雕生產(chǎn)中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剛開始做骨雕的人很難掌握這個技巧。顏色保留時間不長。必須經(jīng)過酸處理和科學比例,才能克服著色的困難。著色后,將單獨制作的部件拼裝在一起,一件骨雕作品才算大功告成。
■裝飾完善
骨雕作品制作完成后,應鑲嵌底座,有的還應為骨雕作品安裝玻璃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美觀,更好地突出骨雕藝術的美;其次,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骨雕作品,使其長期流傳。
二、骨雕藝術的價值
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骨雕藝術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藝術,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工藝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骨雕藝術以動物骨骼為載體,綜合運用造型、色彩等藝術知識,融合鑿、鏟、磨等雕刻技巧。其造型精美,雕刻精美,展現(xiàn)了中國工藝美術的高度。
骨雕藝術除了藝術價值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骨頭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非凡的意義。在古代,它是人們表達信仰的工具。此外,一些骨雕藝術在材料中,也會嵌入一些美麗的意義。骨雕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以卷心菜為表達內容,取其諧音財富,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渴望。
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骨雕作為一種工藝文化,是中國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和深刻而廣泛的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繼承。骨雕藝術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傳承了幾千年。骨雕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歷史,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
骨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見證。骨雕作品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特定歷史時代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骨雕作為一種工藝文化,和其他工藝品一樣,也廣泛出口到世界各地。陳道清的骨雕作品出口到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并被許多外國朋友收藏,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生態(tài)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近年來,為了保護珍稀動物和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許多國家已經(jīng)完全禁止了象牙貿易。古代的牙齒雕刻藝術正面臨著終結的危機。骨雕以骨為原料,最接近象牙,骨雕作品的效果也非常接近牙齒雕刻作品,因此骨雕已成為牙齒雕刻藝術的最佳替代品。用骨雕代替牙齒雕刻無疑對保護大象具有積極意義。
骨雕的材料非常普通,所以價格相對較低,導致骨雕作品的價格低于牙雕作品。骨雕不同于牙雕。牙雕價格高,骨雕價格低。因此,骨雕也成為許多工人階級的一種獎勵。近年來,禁止象牙貿易的呼聲越來越高,牙雕的收藏市場不再美麗,骨雕的收藏市場正在擴大,其經(jīng)濟價值也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