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的南京古建筑:金陵第一勝!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先后有東吳、東晉、南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
南京是一個旅游文化景點,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讓許多人來參觀。當我第一次來到南京時,朝天宮將是了解這座城市歷史的更好選擇。朝天宮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水西門內(nèi),是江南地區(qū)現(xiàn)有建筑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官方古建筑群。它被稱為金陵第一勝利。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這里修建城墻,設(shè)立冶鑄作坊制造武器,開設(shè)冶鑄銅手工作坊,建立了相當大規(guī)模的冶鑄作坊,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形成了原始城市。后人稱朝天宮所在的山為冶山,城墻周邊的城市為冶城,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市之一。
南朝時期,朝天宮是中國南方最早的科研機構(gòu)總明觀的所在地,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社會科集中了南朝各地的科學精英,交流和研究了社會科學、文化和藝術(shù)的成就。總明觀分為文、史、儒、道、陰陽五門學科,旨在邀請20名著名學者擔任教職,成為文園盛事。后來,文、史、儒、陰陽四門學科逐漸消失,道教學派逐漸與道教合流,在冶山修建道觀。從此,冶山開始成為道教勝地,香火連綿。
朝天宮的名字,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詔,意思是朝拜上帝和朝拜上帝。它是明朝皇室貴族燒香祈福的道場,也是節(jié)日前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它和上帝一樣樂觀,是明朝最高的皇家道觀。朝天宮前有三座清殿,后有大同明殿,還有飛霞閣、景陽閣等。
明朝朝天宮是當時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觀。占地300多畝,有數(shù)百個宮殿和陽臺。三維建筑包括神殿、三清正殿、大同明寶殿、萬歲正殿等。大山門向東。據(jù)史書記載,大山門內(nèi)有一個南北碑亭。南碑亭的題詞是奉智重建朝天宮碑。在朝天宮大成殿丹柱之前,北碑亭的紀念碑已經(jīng)不存在了,只保留了紀念碑。明末,朝天宮的一些建筑被戰(zhàn)火摧毀。
清初,這里曾是道觀。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隨著江南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朝天宮逐漸重建,規(guī)模很大。康熙南巡時,曾為朝天宮題寫匾額,說:欣然有得。乾隆六下江南,先后五次游覽朝天宮,每次題詩寄興。現(xiàn)在有五首乾隆親筆題詩的石碑,依然完整地站在朝天宮后山的御碑亭里,供游客觀賞。
1956年,朝天宮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朝天宮被設(shè)為南京博物館;2005年,朝天宮被列為國家AAAA2013年,國務(wù)院宣布朝天宮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天宮的建筑特征
朝天宮是明清典型的宮殿式建筑。其建筑模式、風格和建筑技術(shù)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罕見的物理材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
朝天宮古建筑布局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壺祠,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廟面臨運瀆,南端有照墻,東西與宮墻相連。照墻正面嵌有四個磚雕大字:萬里宮墻·《子長篇》,贊揚孔子文章道德之高。
宮墻東西兩側(cè)有石磚牌坊,三個拱門,中門大,磚雕橫額,東為德配天地,西為道貫古今,西為曾國藩手書,西門有下馬碑,上面刻著文武官員、軍民等著下馬。紀念碑高2.8米,寬0.62米,厚0.31米字為雙鉤楷書。現(xiàn)在朝天宮附近的東止馬營和西止馬營的街道名稱都是以紀念碑命名的。
宮墻內(nèi)有潘池。兩江總督李鴻章命令江寧知府涂宗英在朝天宮前修建潘池。這是寺廟的標志性建筑。池壁和護欄都是用青石建造的。南面有涵洞,池塘里一年四季都有清澈的水。墻內(nèi)有按原樣恢復的半月形泮池,圍以青石欄桿,池內(nèi)碧水清波。潘池下部原有兩組涵洞與宮墻外的運瀆相連,池水常年不竭。潘池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填平,1970年重新開挖,現(xiàn)在與運瀆不再相通。
格星門是文廟正南門,是木結(jié)構(gòu)牌坊式建筑。古代傳說格星是文星,其狀屈曲勾連,以格星門稱,意思是文廟府學培養(yǎng)的人才,為國家所用。頂部復有黃釉琉璃瓦,門西側(cè)正反兩側(cè)有磚雕團龍四對,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四柱南北各有石獅1只,雄雌成對,共8只。牌坊寬15.5米。門內(nèi)兩廂東為文吏齋、司神庫,西為武官齋、司獸亭等。
格星門后,文廟一進院落,東西各有兩間廂房,東面有文吏齋和司神庫;西邊是武官齋和屠宰亭。文吏齋和武官齋是文武官員參加祭孔儀式時休息和齋木的地方;司神庫和屠宰亭是存放孔子神主牌位和制作三種動物的地方。
大成門取自孟子和孔子所謂的集成的含義。因為在過去,門的兩側(cè)被用作歡迎封建皇帝或欽差大臣的儀式,也被稱為戟門。戟門有三個。中門是皇帝在祭祀孔時進出的。郡王和王子左右走:一般官員只能走戟門兩端的金聲和玉振小門。大成門面寬5間29米,深12.29米。重屋檐休息在山頂上,上下屋檐用斗拱。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也是文廟的中心建筑。重檐歇山頂,五進七間,寬43.30米,深18.76米。大殿前后兩廊都有巨大的木柱,大殿前露臺寬敞。露臺周圍有石雕欄,四角刻有奇首。前后臺階中央有浮雕龍陛。紅墻黃瓦,氣勢非凡,飛檐翹角,如翼啟,斗拱陳列,勾心斗角。殿內(nèi)正中曾供奉孔子牌位。用料較大,殿前丹龍基本如舊,東西兩個陽臺和走廊各12間。
大成殿后面是崇圣殿,又稱先賢祠,三進五間,寬36.53米,深16.15米,休息山頂,屋檐下斗拱,殿內(nèi)原有神龕,陳放歷代先賢牌位。殿后高處有敬一亭,亭東有飛云閣、飛霞閣等。亭前有御碑亭,為八角攢尖頂,亭內(nèi)有石碑,高3.28米,寬0.64米,厚0.23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游朝天宮時的詩文。乾隆五首御詩分別刻在一塊碑上是罕見的。
敬一亭兩側(cè)疊石堆山,筑水池,布置庭院,是治城的最高點。飛云閣高二樓,閣中懸掛著清道光年間舉人莫有芝的篆書飛云閣匾閣。后人曾稱贊過這座建筑,鐘阜群峰,窺窗排開。朝煙飛青,夕陽釀紫,如坐在座位上,真是奇景。飛云閣旁邊還有飛霞閣和御碑亭。
朝廷在成化時期對朝天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竣工后,大學士商露撰寫了《朝天宮碑的奉智重建》。碑高近6米,分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為浮雕云龍,雕刻精美。碑身兩側(cè)有蜿蜒的龍紋。碑座龜,昂首瞪眼,形態(tài)生動。碑文1000多字,記錄了明初天宮的定位、規(guī)模和成化時期的重建,是研究明朝天宮沿革、規(guī)制、布局的重要史料。
朝天宮作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文物眾多,歷史悠久,被譽為朝天宮一半南都史。李白、劉禹錫、蘇軾、王安石等人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旅游目的地。都在這里留下了經(jīng)典作品,是國內(nèi)外游客了解南京歷史文化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