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中國古建筑彩繪系列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為工具,用粗糙、簡單、自然的方法來描述和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祖先給予子孫后代的寶貴文化遺產。巖畫是指彩畫、線條雕刻和浮雕在巖石穴位、懸崖壁和獨立巖石上的總稱。
巖石是世界上最早的繪畫材料。古人為了描繪人類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想象力和愿望,在巖石上打磨和繪畫。這是巖畫。巖畫中的各種圖像構成了原始人類在文字發明前最早的文獻。巖畫不僅涉及原始人類的經濟、社會和生活,而且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以藝術語言打動人們。據說古代人類遺留在巖石上的最早畫面有4萬年的歷史,至今仍有原始部落的生產。如今,巖畫遍布世界五大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印度和歐洲、非洲和亞洲的中國。
中國巖畫的藝術風格與國外巖畫有許多共同點和特點。一般可分為雕刻和繪畫兩種。大多數北方巖畫都是雕刻的,有三種方法:①磨削,線條無明顯凹陷,畫面光滑光滑;②敲鑿,用硬巖石上的許多點窩;③線刻,就像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圖像輪廓,然后挖出深線。作品風格粗獷、簡潔、活潑。南方巖畫的制作大多是紅色的,顏料經過取樣試驗,證明鐵含量較高,赤鐵礦粉更有可能與牛血等調料混合。顏色穩定,經久不變。用蘸有顏料的手指畫出來一些較大的圖形也可以用羽毛或其他工具繪制。表現手法古拙獨特,畫人物大多不表現五官,只通過四肢位置表現動作、姿勢和感情。繪畫動物只關注角落、尾巴、耳朵和其他特征,以確定它們是什么動物。
中國巖畫在構思上天真樸素,體現了人類童年時期幼稚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中采用平面造型方法,許多巖畫往往是一些不相關的個人圖像,甚至形成圖片,往往是圖形重疊,沒有近大小小的透視關系,圖片采用垂直投影方法,視覺和對象最具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對象的正面顯示。巖畫在塑造平面圖形時,善于把握物體的基本形狀,將物體的結構簡化到無法簡化的程度。沒有細節,大部分都不畫五官。在這些粗糙的圖形中,它們可以描繪生活的真實性和活躍的活力,尤其是動物形象。這種原始藝術形式的特點是,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與藝術上的粗獷手法相結合,這可能是許多巖畫仍有其活力的原因。
雖然不同種類的藝術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精神產品和體現,但它們應該有一個定義的具體內容,因此也應該有一種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特殊藝術表達形式。巖畫是一種與其他藝術相比具有不同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特殊藝術。巖畫圖像刻在巖石表面或繪制在巖石表面。就圖片本身而言,它是平的,只有兩個空間,但如果圖片與石墻連接,它是三維的,有三個空間。巖畫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藝術,因此具有繪畫與雕刻的雙重特征。
(1)選擇一個美麗的環境和生活環境(包括天地、山水、日月、星星和動植物)是一種強大的異身力量,包圍著人們。它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東西,也威脅著人們。在與自然的長期斗爭中,人們逐漸了解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趨利避害,選擇適合生存的環境。由于實際需要,原始人的居住地一般選擇在靠近水源的第二層,便于生活和安全。
(2)選擇合適的工具、巖畫材料和工具是獵牧人生產斗爭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們審美理想的物質體現。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的巖畫效果不同,形式美感也不同。人們創造了藝術,藝術創造了觀眾可以欣賞它,并創造了適應它的審美習慣。根據生產手段,中國巖畫可分為兩個系統:用軟工具涂漆和用硬工具敲打磨刻。前者多見于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區,后者多用于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寧夏、內蒙古、黑龍江、江蘇、福建、香港、臺灣等省區。
自古以來,中國就習慣用丹青二字稱繪畫,強調對比的藝術效果。丹與青是色彩中兩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兩者放在一起當然特別醒目。俗話說,習慣是自然的,一個民族的審美習慣是逐漸形成的,人們最初的習慣(包括審美習慣)是自然強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環境決定了一個國家最初和最基本的審美習慣,一旦這種習慣形成,它類的皮膚一樣長期保持,滲透到人類精神的各個領域。中國巖畫的兩大體系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一種是剛性、簡約、華麗、柔和,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兩種風格都長期影響著中華民族藝術的發展,有時相互融合,有時并行,各放異彩。
(3)根據美的規律,藝術創作藝術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作為一種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產品。從一開始,它就應該有發展技能、大量的研究和長期的實踐,這是人們物質和精神努力工作的結果。要經過多方面的轉型工作,去除復雜、復雜、混亂、過度、臃腫的東西,讓這種精華不留痕跡地訴諸于美的物質形式,產生感人的藝術。
除了主觀條件外,巖畫藝術還利用環境、材料、工具、靈巧的手、人類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等許多必要的物質條件。中國巖畫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它是根據美的規律創造的。它是純潔、簡單和感人的。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