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千柱屋”工巧至極
斯寨村位于偏遠地區。高速公路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路邊風景秀麗,路邊流淌的小溪一直伴隨著。雖然山路轉彎,道堵又長,但一路上并不無聊。
斯是一個100個姓氏中沒有的罕見姓氏。據說諸暨斯氏遷居至今的時代可以追溯到唐代。幾千年來,斯氏后裔繁衍生息,孝義溪兩岸聚居,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斯氏聚居地。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古民居建筑。從清朝到民國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十幾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座是斯氏古民居建筑作為第五批國保的三個子項:斯盛居、發祥居、華國公別墅。其余大部分都是浙江省保險。
先到最遠的斯盛居。這是一座標準的大豪宅。據統計,有1322根柱子,因此被稱為千柱屋。
斯盛居建于清嘉慶初,由斯氏三十二世孫斯元儒建造。正廳門樓的門楣上刻有四個九疊篆書,于斯為盛。斯盛居因此得名。唐虞時,于斯為盛。論語中的這句話恰恰融合了家族姓氏,非常巧妙。
斯盛居不同于其他民居,包括江南。占地面積擴大到兩側,而不是深度發展。其建筑的橫向分布是由五個相對獨立的庭院并排組成的庭院組布局,每個庭院與屋檐走廊相連。整個建筑群外圍有高墻,每個組相對獨立,相互溝通。
橫向看,是五條縱軸線。縱向看,是三進院落。從前到后依次是門樓、正廳廳座樓,三個房間由天井隔開。
正廳后檐儀門額上雕刻著100塊磚雕,雕刻在清嘉慶年間。用21塊青磚浮雕拼接,總長7米多。圖中共雕刻了53匹馬,以浮雕人物、山水、鳥類、動物為襯。
除了百馬圖,斯盛居的磚雕主要集中在門樓。因為斯盛居是五座并排的庭院,外面有五座門樓。這些門上的磚雕復雜精致,水平不低。
斯盛居的木雕最精彩的是門廳四根前檐柱上的牛腿。江南民居的柱、梁交接處多用牛腿作為支撐。因其所處的醒目的突出位置,牛腿部件往往是整座建筑中木雕最為著力之處。斯盛居也不例外,其雕刻題材為花鳥,內容分別為鴛鴦荷花、仙鶴松柏、鳳凰梧桐和烏鴉反哺。
這是售票景點。去的時候是年根,外國游客很少,售票員早早下班回家。斯式古民居還住著,不妨礙參觀。
看到很多游子大箱小包回家過年,媽媽焦急地在門口等著回來的孩子,收到孩子的是笑聲和大喊大叫。這種活潑和溫暖給斑駁的老房子增添了活力。
回去不遠處就是發祥居。發祥居得名于門廳的長發其祥門額。建于清嘉慶七年,由斯元儒兄弟斯元仁建造。原來的老房子變得擁擠了,斯元仁選擇了另一個新房子。與祖居老房子相比,它被稱為新房子。
發祥居與斯盛居相似,結構和布局相同,但略小。
一邊回去,一邊向村民詢問中國的公共別墅。在路上,我看到了其他幾座沒有納入國家保險的斯氏古民居建筑。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晚了,中國的公共別墅沒有開門。
華國公別墅建于清道光年間。華國指的是斯繼榮,字華國。它的兒孫建造,以實現他們的夙愿,并具有寺廟和學校的功能。
清末光緒30年,中國公共別墅改為象山民辦學校,是諸暨市第一所新學校。象山民辦學校除了傳統漢語外,還開設了算術、歷史、地理、自然等現代課程。第二年,象山民辦學校搬遷新址,改為更新的斯民小學。這所斯民小學一直延續到今天,是一所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