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廊橋-中國木橋的典范
木拱廊橋,因形如彩虹,又稱虹橋、虹梁式木廊屋橋;因橋上造廊,俗稱廊橋、厝橋。這種古老而獨特的橋梁風格,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融為一體,形似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到目前為止,木拱廊橋遺留在福建和浙江省的山鄉(xiāng),是活汴水虹橋,是古代概念的現代遺產。其建筑技術是中國橋梁建筑技術的活化石,代表了中國古代木橋的最高技術水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典范。
廊橋遺夢山水間
木拱廊橋集古橋對稱、和諧、節(jié)奏之美于一體,以彩虹般的姿態(tài)營造出浪漫迷人的魅力,昂首屹立于世界古橋之林。它不僅有優(yōu)美的線性感和軒然大波的空間,還有一種靈動的美,雖然是人造的,就像自然的。閩小記云:閩中橋最美,橋上加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在。這是閩浙木拱廊橋的生動寫照。
2009年,中國木拱廊橋傳統(tǒng)建筑技術被批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閩浙木拱廊橋(閩浙7縣22座廊橋)入選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萬安橋
目前,我國閩浙地區(qū)還有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寧德市(55座)、福州市(9座)、南平市(12座)、浙江省溫州市(6座)、麗水市(26座)、閩江以北、甌江以南的丘陵地區(qū)。
現有的閩浙木拱廊橋大多是單孔跨的。多孔木拱廊橋有萬安橋、千成橋、雙龍橋、閩清合龍橋、武夷山余慶橋等。
萬安橋位于福建省屏南縣長橋鎮(zhèn)長橋村,是中國最古老的木拱廊橋。該橋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橋長98.2米,寬4.7米,橋面至水面平均高度8.5米;有五墩六孔,橋墩為船型;不等跨,最大拱跨15.3米,最小拱跨10.6米。橋面、橋墩均為塊石砌筑,橋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結構,上覆雙坡頂,橋面鋪杉木板。望著這座橋,形似長虹臥波,蔚為壯觀。
千乘橋位于福建省屏南縣唐口鎮(zhèn)唐口村,橫跨唐口溪。該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年),清嘉慶25年(1820年)重建。橋長62.7米,寬4.9米,一墩兩孔,單孔跨度27米,橋頭及橋墩以塊石砌筑,橋墩為船形,墩尖雕雞首像。橋屋為24開間99柱,為四柱九檁穿斗式結構,懸山頂。千乘橋造型古樸美觀,雄偉壯觀。前人題詠曲岸斜陽雙羽泛,平橋流水數家分十里煙霞迷處士,一潭素影斗禪娟,是這座橋的最佳寫照。
如龍橋
北澗橋位于浙江省泰順縣泗溪鎮(zhèn)下橋村東、南、北三溪交匯處的古渡口,橫跨北溪。橋原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1987年重建。橋長51.9米,寬5.4米,拱跨29米,橋屋為20個開間88柱,四柱九檁穿斗式結構,上覆青瓦屋頂,兩端山花為歇山造型,橋中間三個突起,為重檐歇山頂。正脊有龍吻,斜脊高高翹起,呈大鵬展翅狀。北澗橋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兩株千年古樹遮天蔽日,景致獨特。
例如,龍橋位于浙江省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橫跨舉溪,明天啟建五年(1625年)。橋長28.2米,寬5.08米,拱跨19.5米。橋屋為9間40柱,四柱九檁穿斗式結構。明間寬3.4米,用作通道;兩次間寬0.84米,有木凳。如龍橋樓、橋、亭三者合一。南端設橋亭,為雙檐山頂;北端建鐘樓,為三檐山頂;中間部分高起做重檐山頂,如意斗拱層層疊疊,像盛開的蓮花。如龍橋造型美觀,結構復雜,工藝精湛,功能齊全,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欒峰橋位于福建省壽寧縣下黨村南部。這座橋建于明代,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建。橋長47.6米,寬4.9米,拱跨37.6米。它是中國現有單拱跨度最長的古代木拱廊橋。橋屋為17開72柱,四柱九檁穿斗結構,橋屋中心用如意斗拱疊成八角形藻井,上覆雙坡頂。這座橋有四個特點:長、高、險、美。
鸞峰橋
楊梅州橋位于福建省壽寧縣坑底鄉(xiāng)楊梅州東北約1公里處。該橋建于清乾隆56年(1791年),1939年重建。橋長42.5米,寬4.2米,拱跨35.7米。橋屋為17開間72柱,四柱九檁穿斗式結構,上覆雙坡頂,橋兩端橋面砌塊。楊梅州橋是浙南泰順、平陽、蒼南至壽寧至閩北至贛東南的交通要道。
我國木構虹橋技術的活化石
閩浙木拱廊橋與汴水虹橋的主要相似之處在于橋拱采用編梁結構技術。編梁是指橋拱的兩組拱架系統(tǒng),通過梁木的交叉搭配和相互支撐,使較短的木材通過梁木的連接逐節(jié)延伸,實現跨越山谷、支撐橋面荷載的功能。閩浙木拱廊橋與汴水虹橋有相同的拱架系統(tǒng),均為三節(jié)苗,但汴水虹橋的另一組拱架系統(tǒng)為四節(jié)苗,閩浙木拱廊橋的另一組拱架系統(tǒng)為五節(jié)苗。此外,汴水虹橋橫木與拱骨捆綁連接,而閩浙木拱廊橋則采用更科學的榫卯技術。因此,閩浙木拱廊橋應稱為編梁木拱廊橋或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的建設仍然延續(xù)著古老的傳統(tǒng)。截苗、橋臺、拱架、橋屋等施工工藝完全手工操作,其中拱架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橋梁施工過程中,除了使用魯班尺、墨斗、木叉馬、斧、鑿、刨、鋸等傳統(tǒng)木工具外,木拱廊橋傳統(tǒng)施工技術的繼承人還改進發(fā)明了水架柱、天門車、水平槽、木沖錘等橋梁施工工具。
目前,木拱廊橋仍保留著選址日、南山伐梁、祭河祈福、月福禮儀、豎柱祝福、上梁歡呼、橋梁慶祝等傳統(tǒng)習俗。它的創(chuàng)造不僅延續(xù)了中國大木材的傳統(tǒng),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其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和傳統(tǒng)。它是民間創(chuàng)造力的具體體現,是中國木結構虹橋技術的活化石。
為確保木拱廊橋損壞后及時修復重建,部分地方建橋董事組織還專門籌集資金設立橋山、橋田、橋梁生產,以備日后不時之需。民間橋梁建設的臨時組織成員常被稱為橋董。橋董的主事叫緣首,多為德高望重、有一定財力的人。元首負責籌款、備料、聘請工匠、牽頭解決建橋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修橋募捐活動稱為題橋,或題緣、募緣。應聘者可以捐款、捐物、捐工。木拱廊橋竣工時,募捐人的姓名和具體捐贈金額將寫在廊橋上或刻在石碑上,俾樂捐贈名稱垂不朽云(百祥橋碑文)。在題橋的同時,建橋的董事、緣首也在尋找建橋的工匠。因為建橋關系到村落大事,是百年大業(yè),所以總是選擇有經驗的老工匠作為造橋的主墨(主工匠)。與建橋工匠簽訂建橋合同,在閩浙兩地又稱橋批和橋約。
建橋/拱橋拱結構,如龍橋屋頂
木拱廊橋拱廊橋建筑技術已經傳承了幾千年,秉承口傳心授、家族傳承的原則,遵循嚴格的程序,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譜系。黃氏家族、代溪鎮(zhèn)中陽村韋氏家族、周寧縣秀坑村張氏家族、壽寧縣小坑何、鄭氏家族是福建省屏南縣長橋鎮(zhèn)最具代表性的傳承系。黃春財、壽寧縣鄭多金、周寧縣張昌云、浙江省泰順縣董直機等主墨師傅是目前的杰出代表。
目前,木拱廊橋的繼承人在社區(qū)木拱廊橋的建設、維護和保護中仍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橋梁建設家庭已經繼承了幾代到十代,其實踐范圍遍布福建和浙江省現有的木拱廊橋縣和城市。可以說,福建東北地區(qū),特別是屏南、壽寧、周寧,是木拱廊橋傳統(tǒng)建筑技能的重要發(fā)祥地和實踐區(qū),也是重要的技術繼承和保護區(qū)。
獨特的精神和信仰空間
木拱廊橋不僅具有普通地方建筑的共同文化特征和民俗信仰,而且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空間和功能特征。
在一個村莊和社區(qū),木拱廊橋是一個具有場所精神的公共文化空間。它不僅是交通橋,也是文化橋、藝術橋、精神橋甚至生命橋。木拱廊橋除了發(fā)揮交通、驛站等實用功能外,還是社區(qū)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木拱廊橋形成的文化空間對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起著重要作用。一些社區(qū)仍然保留著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董事組織決定修建橋梁和購買橋山橋林。
木拱廊橋建成后,建設時間、原因、過程、組織者、建設者、捐贈者等信息應以紀念碑、牌匾甚至直接寫在梁坊上的形式進行紀念和贊揚。這些文字是繼承和研究木拱廊橋及其建筑技能的重要文獻。它們不僅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而且是區(qū)域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的載體和地方文化繼承的重要來源。福建省屏南縣有13座古代木拱廊橋,其中8座保存24座。
木拱廊橋紀念碑通常是一篇簡潔的敘事散文,一般包括橋梁的起源、開工和竣工時間、中間遇到的重大困難和解決方案、橋梁的起源、官員、鄉(xiāng)紳、橋匠等有功人員,以及橋梁建成后的壯麗景象和造福社會的實際效果。
千乘橋橋碑
橋屋梁柱上的對聯詩,刻在石碑上的銘文,掛在廊間的匾額,與古橋一起流芳百世。木拱廊橋上的對聯詩不僅保留了豐富的橋梁史料,還增添了木拱廊橋的文藝之美。木拱廊橋柱、坊、梁上寫的對聯俗稱橋聯,是中國對聯的特殊表現形式。木拱廊橋的對聯具有其他對聯的共性和獨特性,主要描述當地獨特的地理文化特征,結合橋景、橋史、文化、典故、教育等元素,形成良好的對立。意義深遠的聯句,精湛的書法,成為木拱廊橋文化空間中的一道美景。
在木拱廊在眾多橋梁對聯中,描寫溪山美景、橋景風光最多的是第一類。例如,接東南通兩邑,橋橫上下臥雙虹(萬安橋);兩岸鎖云煙,波上彩虹長掛;雙溪碧玉,潭中新月半鉤(金橋);第二類是借物抒懷的對聯,多用歷史典故,寓意深遠。第三種是記事和表達感情的對聯,多以白描的藝術手法敘述,言微旨遠,言淺情深。比如村是濟川豫祝河清海晏,民無病直追漢柱秦橋(清晏橋)。
詩歌的內容大多是背誦家鄉(xiāng)木拱廊橋的美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清代貢生江起蛟詩吟萬安橋:千尋瑪帶跨滄州,陽羨橋應莫比幽。月照虹彎飛古渡,水搖鰲背漾神州。漢家墨跡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金渡浮來香片,讓人遙相武陵游。清道光年間,屏南進士張正元題金造橋詩云:二丈橋橫兩岸,見魚戲三千,前村犬吠花間客,隔水牛耕屋上田。雙澗波光搖遠樹,四山影倒長川,彩虹斜波浮云,風約潮平鏡。”
木拱廊橋位于村莊和古道溪流之上,也是村莊重要的信仰公共空間,承擔著創(chuàng)造農村風水的功能。有些橋屋供奉著神,相當于一座小寺廟。在特定的日子里,人們會在木拱廊橋上開展民間祭祀活動,如端午節(jié)走橋、放河燈、送王船等習俗。
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環(huán)境空間大多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在風水學中,要注意來水寬廣多源,去水狹窄隱蔽。因此,水口成了村莊的咽喉之地,多修廟造橋,供奉神來鎮(zhèn)壓邪氣,保佑平安,同時營造風水林聚氣。比如湘峰寺、夫人宮、三圣夫人宮、齊天大圣殿、林公大王殿、土主殿、八角亭建在屏南縣塘口村水尾。在傳統(tǒng)社會,當地人普遍認為自來水會帶走一個地方的吉祥之氣,而橋梁可以鎖住水,改善風水,為村莊賺錢。因此,木拱廊橋往往成為村莊的出水口建筑。
木拱廊橋不僅是村里山水樂章的序曲,也是高潮,代表著村里的氣質和品味。她是村里的風水橋,承擔著村門廊和地理的建設;她是村里的象征橋,是人民集體力量的凝聚力和驕傲的坐標;她也是村里的信仰橋,承載著多少虔誠和祈禱;她也是一座藝術橋,留下了許多學者的才華和感情;她是一座精神與生命之橋,阻礙了許多遠方流浪者的思鄉(xiāng)。童年的純真,青春的感情,青春的浪漫,壯年的激情,老年的寧靜都留在家鄉(xiāng)的長廊里。木拱廊橋是鄉(xiāng)土文化的具象表達,是山民思想情感的代言,是鄉(xiāng)間文學藝術的載體,是鄉(xiāng)民生命和靈魂的寄托。木拱廊橋的建筑技藝是根植于這片土壤的藝術,是托起人間彩虹的技藝。